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4版:密码
3  4  
PDF 版
玄奘西游取经新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打印】  

玄奘西游取经新考

中原网  日期: 2007-09-28  来源: 郑州晚报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一位唐朝和尚,带着3个长相奇怪的徒弟,骑着一匹白龙马,历经磨难到西天取经。

  唐僧的原型名叫玄奘,他的一生是一部罕见的传奇——29岁那年,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过茫茫沙漠,越过巍巍雪山,西域的国王与他称兄道弟,佛教的高僧与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对他顶礼膜拜……长达数年的徒步旅行,数万公里的行程,穿越110个国家,在1300年前,玄奘用脚丈量了丝绸之路。16年后,他载誉归来,重回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此后的生命中,他日夜无休,翻译佛经。

  这位佛教徒,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探险家、外交家和地理学家。

  传说:唐僧父亲被杀,母亲被劫匪霸占

  考证:幼年时母亲去世,父亲辞官在家

  公元664年农历四月十四,唐朝僧人玄奘的葬礼在都城长安举行。为一个和尚举办如此规格的葬礼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漫漫64年,有如白驹过隙,取经路上曾经的生生死死已成了过眼云烟。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高中新科状元,赴官途中被劫匪害死,官位和妻子都被霸占。此时,唐僧的母亲已经怀孕,忍辱顺从了劫匪。她生下唐僧后,抛到水中。幼年唐僧被一位老和尚救起,长大后,在老和尚的指引下见到了母亲,在皇帝面前陈述了冤情,歹徒被处死。唐僧为报皇恩,立誓去西天寻求佛法,保证大唐基业永存。

  这是否真的发生过呢?

  公元610年,隋朝末代皇帝杨广统治时期。离帝都洛阳端门街不远的净土寺,一个孩子被哥哥带进了寺里,他就是日后名闻天下的大唐帝国法师——玄奘。那时,他叫陈袆。

  陈袆5岁时,母亲去世。父亲陈惠是位饱读诗书的文人,从来没参加过科举考试,由于品行良好,被当地百姓推举做官。但对隋政府不满,就推托身体有病辞掉江陵县令一职,从此闲居,教育孩子,直到去世。10岁的陈袆就此出家。

  在隋朝,僧人待遇优越,上不朝天子,下不让诸侯,寸绢不输官府,斗米不进公仓,就更不必服徭役和兵役了。这使得出家人数量激增。隋朝为控制僧人数量,规定俗人须由朝廷审查后才能剃度。

  公元612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全国考试选择14人出家为僧。但应试者须年满18岁,很明显,12岁的陈袆,年龄成了障碍。

  但考试那天,这个小沙弥却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他需要一个和主考官说话的机会。当主考官郑善果把目光投向这个小沙弥时,一句久存心底的话从陈袆嘴里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因为这句话,陈袆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这年起,他有了法号玄奘。

  传说:观音菩萨要求唐僧去取经

  考证:佛经翻译混乱,决然西行

  隋朝狂欢的歌舞还没完全落下帷幕,又一次改朝换代的时刻便来临了:公元618年,一支农民起义军攻陷洛阳,寺院被毁,僧人纷纷逃亡。

  玄奘和哥哥来到长安一带避难,后又辗转到了成都。成都未受战乱影响,在当时已成为宣扬佛法的中心。但那里的佛学界在理论上有很大分歧,玄奘的内心越来越困惑,他希望能继续游学,探寻佛法真意。

  这年,22岁的玄奘约了几名商人,沿长江东下,踏上了国内佛学游历的生涯。他恐怕没想到,正是这次游历后,他坚定了西行求法的信念。

  《西游记》里,决定唐僧踏上取经路的是观音菩萨。实际上,出发的原因很是复杂。公元618年,李姓家族经过几年征战后,建立唐朝。那时,经过中亚、丝绸之路多次中转,很多佛经已不是从梵语直接翻译而来,同一部佛经往往有不同版本,经常出现不相吻合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玄奘希望解决大众的苦难,而在现有的中原佛经译著中,却找不到合适的理论。

  当唐太宗登上皇位时,玄奘早已获得佛门最高学位——三藏法师的称号,那年他只有24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这样的消息,在印度,有一所叫“那烂陀”的佛教大学,那里是真正的佛教圣地。一位叫戒贤的高僧通晓全部经论,还掌握着一部高深奥秘的佛经《瑜伽师地论》,应该能解决他的疑惑。

  玄奘多次向朝廷提出西行的申请,但都石沉大海。于是,29岁的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传说:皇帝派他西去,无限风光

  考证:偷偷离开长安,偷渡出境

  《西游记》描述唐僧出发时,是一位政府派遣的使者,而真实的历史又如何呢?

  公元629年秋,唐朝北方遭受了严重霜害,唐太宗允许国民四处寻找食物,29岁的玄奘混迹于逃难灾民中,偷偷离开了长安。

  直到那年,这位僧人并没见过唐朝的皇帝,更不用说与皇帝结拜兄弟、被皇帝派遣出国这样的荣耀了。

  更富戏剧性的是,不久后,玄奘竟成了一个顶着“私渡关”罪名的偷渡者。

  玄奘刚刚到达西部边境城市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就无法继续向前了。一天,凉州都督李大亮突然将玄奘请去问话。他根据唐朝法令,客气地请玄奘放弃取经计划,就此掉头。

  《西游记》中,屡次提到过关文牒。当时,李大亮不让玄奘过关,正是因为他没有过关文牒(唐代称“过所”),也就是朝廷派发的护照。除了偷渡,玄奘没其他办法。而依照大唐律令,私自渡关被逮捕者,至少判1年徒刑。

  一位凉州高僧——慧威法师成了玄奘的帮手。他派了两名弟子协助玄奘偷逃凉州。越往边境走,难度越大。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是唐朝重兵把守的地方。快到这里时,护送玄奘的两个僧人已先后离开,而玄奘的马也已劳累致死。

  传说:齐天大圣一路相伴,除妖降魔

  考证:企图谋杀他的胡人或是猴子原型

  玄奘迫切需要找到一匹马和一位向导。正巧,有个叫石槃陀的胡人慕名而来,请玄奘为他受五戒,而他自愿担当向导。这个胡人后来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第二天,石槃陀找来一匹又瘦又小的枣红色老马。师徒二人绕过重兵把守的玉门关,来到那条水流湍急的大河,石槃陀自告奋勇,砍倒大树当做渡桥,顺利过河。

  但过河后的晚上,石槃陀却突然表现异常:深夜,法师正打坐入定,石槃陀拔刀慢慢走来……但刀并没砍下去。

  第二天,石槃陀告诉玄奘,前路危险,他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冒这么大的风险。这显然是借口。大概,成为三藏法师门徒的虚荣逐渐消退后,石槃陀害怕了,私自渡关,罪名太重,不敢承受。

  这刻起,玄奘开始孤身一人,而前方却是茫茫戈壁,以及5座由唐朝官兵把守的烽火台,还有沙漠……

  在离第一烽火台不远的地方取水时,官兵发现了玄奘,弓箭立刻飞来。玄奘举手大喊,说自己是来自长安的僧人。弓箭手把玄奘捆绑着带到最高长官校尉王祥那里。王祥很可能已从追捕令中看到玄奘的画像,他一眼就认出了他。但他并没把玄奘押回京城,或许是被玄奘的执著感动,违命送其出关。

  对于玄奘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考验来自他眼前的这片大戈壁——莫贺延碛,也叫大流沙。

  过了第一个烽火台后,玄奘为了躲避搜索,放弃沿着烽火台的指示继续前进,而进入了茫茫的戈壁深处。这样,他也就失去了补充水源的机会。守候第一烽火台的官兵曾告诉他,从第四个烽火台往西百多里,有野马泉,可以补充饮用水。在寻找野马泉时,玄奘迷路了。就在这时,更致命的意外发生了:他在准备喝水时,失手把水囊打翻,储存的水顷刻流失。

  返回第一烽火台只有100里,往前走还有700里,明智的决定是回去补充水,但玄奘想到了曾经的誓言:不到印度,决不往东走一步。这样一直走了4夜5天,最终因为缺水昏倒在大漠中。

  奄奄一息时,这位虔诚的佛教徒唯一能做的就是念佛,他向观音求助。最后,真正帮他走出困境的却是那匹瘦马。显然,这是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识途老马,它把玄奘带到了一口泉水旁。许是因为这匹马救主有恩,在《西游记》中,它已是东海太子化身而来的白龙马了。

  玄奘马上就要离开沙漠,进入绿洲了。

  传说:火焰山下,孙悟空和铁扇公主大斗法

  考证:妖怪属虚构,与国王结拜确有其事

  高昌国遗址在今天的吐鲁番,位于火焰山下。

  西域诸国一直生存在中原政权和草原帝国的夹缝中,谁强大,他们就依附于谁。此时,大唐正在攻打东突厥,而西突厥在中亚一带如日中天。三足鼎立,高昌国王麴文泰一时看不清形势,需要有人来指点迷津。加上高昌举国信佛,玄奘曾在凉州说法,轰动一时,麴文泰早有耳闻,对玄奘翘首企盼。

  到达高昌城时,正是凌晨时分,麴文泰却亲自秉烛迎候。此后每次讲经,麴文泰都亲执香炉,前来导引,并跪伏在地,请玄奘踏在他的背上登台,十分虔诚。

  高昌王希望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能留在自己的身边,不再离去。玄奘只好以绝食来争取西行的机会。绝食到第四天,玄奘已非常虚弱。麴文泰只好同意他西行,并提出结为兄弟。自此,玄奘西行不再是孤身一人,他带着29人的团队,足够往返20年所用的物资,以及给西域各国国王书写的信件,似乎能一路无忧地走向印度。

  但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灾难降临:随从死伤者十之三四,损失的马匹更多。

  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呢?玄奘回忆说,有恶龙大声讲话,招来大风雪。实际上可能是雪崩。

  7天后,当中亚的草原出现在他们面前,幸存者感慨不已。

  公元630年夏天将尽之时,玄奘终于进入了当时的北印度境内。3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双脚丈量了从大唐到印度的歧路险途。即使今天看来,这仍是一个奇迹。

  到达那烂陀后,玄奘拜见了仰慕已久、据说已100多岁的戒贤法师。拜见时,戒贤突然哭泣起来,众人不解。戒贤向玄奘施了一礼,才说:“多谢法师前来救我出疾苦。”玄奘不解其意,戒贤说:“3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痛苦难耐,很想一死了之。但有个金人托梦给我,说刚好有东土僧人要到此地学法,等他到达后,可让他把佛经带回自己的国家,痛苦便可由此解脱。”众人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玄奘正式拜戒贤为师。

  取经任务已完成,下一步就是要在中国弘扬佛法了。经验告诉他,要想弘扬佛法,必须得到君王支持。但唐朝皇帝会原谅这个当年违背律令、私自出关的僧人吗?

  传说:归国时,师徒受到唐太宗热情迎接

  考证:时值战乱,玄奘致信皇帝请求原谅

  公元643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他唯一担心的是,唐朝皇帝是否会原谅他当年私自出关的行为。

  《西游记》中,一个写意的场景交代了唐僧师徒进入国门的经历:云端上,唐僧师徒听到大唐的钟声,唐太宗打开宫门,盛情迎接。而事实上,玄奘经西域回国时,听到的并非大唐的钟声,而是隆隆的战鼓,战争正在西域蔓延,主宰战争的正是唐太宗。

  3年前,唐朝大军就已围攻高昌国的首都。大军兵临城下,高昌国的王宫里,国王麴文泰吓得病死在床上,他的儿子归降唐朝,高昌城就这样成了唐王朝所属的西州都督府所在地。震惊之余,玄奘不得不给唐太宗致信,委婉表达了14年前自己违禁出国的理由。信送出去7个月,唐太宗的回信才到,但言辞热情:“可即速来,与朕相见。”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洛阳行宫接见刚取经回国的玄奘,这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玄奘请求皇帝支持翻译佛经,唐太宗对佛经并无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玄奘的西域见闻,玄奘所掌握的地理情况,无疑是最实用的军事情报,因此他催促玄奘尽快将西域的山川地形风貌写出来。一年后,一本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送到了唐太宗面前。

  这部书至今仍被视为奇书。它详细记载了玄奘游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中的28国情况,包括地理形势、国王宫廷、农业物产、军事司法、宗教风俗等,堪称史无前例。

  此后,唐太宗对玄奘更是赞扬有加,邀其还俗,委以官职,但玄奘对此毫无兴趣。对玄奘来说,他念念不忘的,是从印度带回的600多部经书还没翻译。

  未完,请继续阅读D05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