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6版:郑州珍档
3  4  
PDF 版
百年老坟岗 说唱出大师
郑州方言系列之二无法潇洒的“遢洒”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百年老坟岗 说唱出大师

中原网  日期: 2007-10-10  来源: 郑州晚报  
  赵铮先生年轻时的照片

  资料图片

  “老坟岗里逛一逛,除了吃喝就是当”(“当”即江湖切口买卖的意思,这里指艺人卖艺)。百年间,郑州的老坟岗是一处民俗文化演绎场,这里汇聚了坠子、相声、评书、戏法、戏剧,耍老杆的,拉洋片的,几乎囊括了中原地区民间艺术的所有技艺。20世纪初,火车通达郑州,民俗文化更是在这里狂欢,尤其是河南坠子说唱大书长篇兼小段,演绎文武忠奸悲喜剧,成了声振省内外的“曲子窝”。河南坠子唱红了一大批艺人,突出的是“三刘一赵”,“三刘”即刘桂枝、刘明枝、刘宗琴;“一赵”即赵铮。 本文作者为郑州市作协副主席 赵富海

  刘桂枝

  养育难民儿童

  不为敌仇唱堂会

  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12岁唱红郑州的中牟坠子艺人刘桂枝闪亮登场,惊艳老坟岗。女艺人执简板唱坠子,彻底改变了老坟岗百年来男艺人独霸舞台的现象,一时成为重大新闻。

  刘桂枝虽非第一个登台唱坠子的女艺人,但却是那个时代的领军人物。她以扮相俏美出众、说唱柔情打动人心。她的《取成都》《呼延庆打擂》成为河南坠子的经典。

  刘桂枝身为民间艺人,她爱国,艺德高尚,不讲门户,团结艺人。在她唱响走红的老坟岗,流传着许多故事,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收养难民儿童。1938年,国民党政府炸开花园口,黄水滔滔,千百万人受灾,大批难民流落到郑州,刘桂枝一下子收养十几个难民儿童,管吃,管住,管上学。那时的刘桂枝是“简板一响,钢洋直淌”,一个段子下来,大把的钢洋进腰包,她又从腰包里掏出来养育难民儿童。

  另一个故事是不为敌仇唱堂会。郑州1941年、1944年两度沦陷日寇手中,县政府派员请刘桂枝去日伪居住处唱坠子,刘桂枝坚决不应,她把弦子摔碎、鼓扔掉,将简板踩在脚下,手持剪刀说:“再说唱坠子,就死给你看。”

  刘宗琴

  说忠臣负屈冤

  铁心肠也须泪下

  刘宗琴的“铁杆粉丝”话说当年的刘宗琴:“七分说,三分唱。”那劲头儿,身上穿的是紧身旗袍,烫发头,眉目如画。粗犷豪放的表演、宽厚遒劲的嗓音,唱出的是地道的河南味儿。刘宗琴擅演长篇大书,几十年的磨砺,她在叙述故事时已达到“说忠臣负屈冤,铁心肠也须泪下……言两军对阵,使雄夫壮志”的境地。

  刘宗琴的书迷遍布河南城乡。有一次,她在乡下演出,一老汉为听书被人群挤倒摔伤了腿,硬是让人抬他进书场,听完刘宗琴的《杨家将》后才同意去医院治病。

  刘明枝

  “白口”过硬

  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刘明枝12岁学唱河南坠子,17岁登台演出,曾任郑州市曲艺说唱团团长兼主演。她体形稍胖,扮相丰满,表演路子很宽,唱腔明亮轻快,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其代表曲目有《花园会》《秦英征西》《十把穿金扇》《平原枪声》等。

  刘明枝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尤其是“白口”过硬,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歇后语、俏皮语穿插其中,把人逗得捧腹大笑。老郑州的书迷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吃米饭,就芥丝儿,经常想着刘明枝儿。”每当她演唱长篇大书《响马传》时,很多观众天天来听,甚至有持续一个多月不断者,可见其艺术魅力。

  赵铮

  大学生唱河南坠子

  唯此一人

  在河南乃至中国,大学生唱河南坠子的唯赵铮。她是20世纪60年代以《摘棉花》和《小萝卜头》唱红老坟岗的。她“说新唱新”,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既有讴歌古代英雄忠贞报国的《汨罗悲歌》《岳母刺字》,又有赞颂现代人民公仆无私奉献的《一片丹心焦裕禄》《彭总认亲》《高原英雄》,还有反映改革开放火热生活的《好媳妇》《春妞进城》等。

  我国曲艺史料历来匮乏,尤其是河南坠子的系统曲谱资料更是凤毛麟角。赵铮对河南坠子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整理河南坠子曲谱曲籍,办坠子班,培养人才。为中国曲艺事业贡献一生精力的赵铮先生于2006年与世长辞。她生前曾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发的“牡丹”终身文艺奖,在中国获此殊荣的仅10位。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