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普讲座 |
|
“今年的化学奖授予在表面化学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这一学科对于化学工业而言非常重要,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铁为什么会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里的催化剂如何工作。”——摘自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公报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前,他的同胞彼得·格林贝格尔刚刚与一名法国科学家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天恰逢埃特尔的71岁生日。他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目前在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获奖感言
“这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我(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我当然知道我是候选人。但物理奖颁给了一名德国人,所以我以为化学奖不会发给我了。”
——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扎扎实实的“表面文章”
人们常说,表面文章当少做。不过,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却在表面化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表面文章”。他不仅开创了表面化学的方法论,更造就了许多惠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应用成果。
人们早就知道,氮肥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初发展而来的哈伯-博施法使得将大气中的氮制成氨成为可能,但人们在寻找制备反应的催化剂方面苦无收获。而埃特尔的研究发现,氨的合成反应在铁催化剂表面进行时效率大大提高,使大规模生产化肥成为现实,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如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如果不加净化则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埃特尔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
埃特尔甚至还成立了一所专门的学校,来传授他开创的各类精妙的试验技巧与丰富的经验。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所说:“埃特尔的方法论既被用于学院里的研究,也被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化学过程。”这位科学大师用他的睿智与勤勉,做出了一篇福泽人类的“表面文章”。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