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王杰/文
张翼飞 马健/图
文化郑州:多元与缺失
郑州并不是缺少文化个性的地方,只是有些东西没有被充分发掘,比如郑州赫赫有名的老坟岗,跟天津的“三不管”和北京天桥,都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演出胜地,汇聚全国的民间杂耍和特色表演,但是因为里面有一些低俗表演,后来被取缔,其实如果在旧的演出基础上合理引导,将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场所,甚至可以成为引领城市性格的文化地标,可惜现在这个区域已经完全被商业开发占据。
商业环境需要一种更贴近本土的文化,而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形成是有决定作用的。
81岁的曲艺评论家刘建勋说:“十一假期我去西安,没有发现一台戏,而相比之下,郑州的戏曲茶楼数量是惊人的,戏剧和曲艺对城市的性格是有影响的。但是这些戏曲茶楼缺乏引导,良莠不齐。”
另一方面,城市的软环境也没有凸显应有的魅力。一直致力于社会民间文化活动的葛天认为,从文化的个性和角度来诠释郑州,郑州是有性格缺陷的。上海、北京有着鲜明的文化个性,提起这些城市,人们都会马上想到它本身具有的特征,但郑州恰好缺少文化的自觉性,也有些保守。葛天和河南民间文化协会曾经策划过一次民俗游园活动,本来是要沿着金水河滨河公园进行的,但是有关部门担心会踩坏草坪。活动最后在黄河花园口成功实施,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了4000多民众参与。还有去年在紫荆山广场组织的灯光诗歌朗诵会,河南省诗歌协会的老诗人都来了。大家冒雨朗诵,热情很高,围观的人也很多。但如果没人牵头组织,这样的活动是无法看到的。
葛天说,城市的文化性格是多元的,也跟城市的建设共生。比如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郑州的老城和新城如何融合,其实这就是一个培育城市性格的过程。
葛天近几年致力于郑州民俗庙会的发展。他的设想是,利用这些贴近城市人群和生活的软文化,影响城市文化和精神消费的方向,并以此推进城市性格的完善,有些东西是需要发掘的。
但城市毕竟在成长,它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得到一些东西。像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会改变的,但一定会越来越睿智,也越来越成熟。
旁白:《郑州故事》的成长片段
希望。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选择,主动还是被动,作为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所谓郑州人,我们除了希望能在这里有所发展、生活舒适之外,多少也希望这个城市本身能为我们带来一点荣耀和骄傲。
城市: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她如何开始,曾经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郑州人的生活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生存: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郑州人都在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都有什么样的梦想和希望?有多少心酸,多少喜悦,多少无奈,多少笑容?
《郑州故事》的选择:努力去发现这个城市,努力去记录这滚滚红尘。
在十几期的制作中,我们一直在冷静地观察城市的存在和变化。这一次,我们的视角有了这样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闲聊,这既是对城市文化的梳理,也是对城市性格的总结和思考。我们面对的嘉宾,有普通作者,也有策划人和文化学者,大家都对这座城市怀着热爱。
郑州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说,《郑州故事》是郑州的纸上记录,不但想告诉你城市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还想告诉你关于这个城市具有成长意义的真实片段。因为城市是新和老的撞击,从人的生存状态说人的故事,说城市的故事,总能调动人心底最激情的东西,让人明白,城市有最老的,就有最新的,但故事却每天都在发生,而且新故事的流传总是有着相同的情感渊源和深刻的文化背景。
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或感悟,请留言至主编信箱:zzwbl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