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沙龙
3  4  
PDF 版
郑州的城市性格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郑州的城市性格

中原网  日期: 2007-10-24  来源: 郑州晚报  
  嘉宾:

  郑州市作协副主席 赵富海

  著名曲艺评论家 刘建勋

  河南歌天智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葛 天

  民间文化人士     李济通

  郭增磊

  王瑞明

  地点:

  大众生态园“桃源论坛”

  武侠的开场白:

  密林跃彩虹

  桃源试论剑

  阳光连续几日高悬,愈发显得秋高气爽。对于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们来说,这本该是一个柔情荡漾的星期天。

  这一日,在枝繁叶茂的森林公园深处,名动江湖的大众生态园内,却上演了一场“雨林论剑”。彼时热带雨林刚经过一阵人工烟雨的滋润,阳光穿透密密匝匝的洋槐洒在地上,四周充盈着青纱薄绡似的雾气和野菊花的清香,显得宁静神秘。然而一阵清越的笑声却在这时响起,仿佛平静的水面上掠过一叶光滑圆润的石片,飕飕地叫着往前疾驰。

  循声望去,十几位中原豪杰正围成一圈,每个人的胸部都起伏不定,显然刚经过一场内力比拼。

  周刊舵主张新彬含笑平视,他咳了咳嗓子,坐定,眼神温柔地拂过大家的头顶,缓慢却又清晰地说道:“各位前辈,时间不早了,我们,开始吧!”

  十几个人突然严肃起来。此时,郑州文坛副盟主赵富海朗声一笑,冲着人群抱拳道:“诸位,赵某不才,先抛砖引玉,欢迎诸位指正。”81岁高龄的曲艺评论家刘建勋微笑颔首。赵富海击掌抚膝,大谈郑州成长经历和个性特征,激昂处神采飞扬。看得一圈人暗竖大拇指,觉得这老头尽管年届六十,思维却异常敏捷,见解端的不凡。大众生态园庄主、民间文化大侠葛天,亦是暗自点头。

  转眼日过正午,饭毕,一群人林间走动,陡地听到一声惊呼,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密林中迎头飞跃一道彩虹,晶莹剔透,炫目耀眼。庄主葛天见状哈哈大笑,戏称诸位高手光临,带来吉兆。大家驻足凝神,想起《郑州故事》因陋就简,硬是闯出一条独家修炼之路,不觉百感交集,半晌无语。

  活力郑州:包容与闯劲

  郑州是粗犷的,看上去有些愚钝,但不乏精明,说干就干,十分有闯劲;郑州创造了许多新的商业精神,引领了最时尚的消费新时代。郑州也是诚信的,认准的事情就会去做,所以“中”成了郑州乃至河南方言中最典型的音标。生活在这里的人答应你一件事,会说“中”,他做不到又不好推辞的事情,也会很仗义地安慰你说“中,我试试”。

  “说到郑州,是古都中最后一个,也是年纪最长的一个,考证中国历史纪年的时候,脱离了郑州是搞不清楚的。所以它是少年老成,故事很多。”赵富海说,郑州的特点,第一个是“商”,这个精神气质跟现代的城市气质是一脉相承的。“商”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大商王朝,三城环套,天下首创,过去的城市是没有城墙的,商城的建设给城市建设提供了模本。另外,全世界的商文化都是从郑州开始的。

  对于这个城市,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是没有性格的,因为“它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就像提到上海,是时尚和小资的;提到北京,是大气和雍容的。郑州,也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性格,只不过它的历史底蕴和风貌太多元、层次太丰富,从来没人能找到更合适的词汇来集纳和概述它。

  郑州是最具吸纳包容性格的城市。从几次大移民就可以看出来。1904年以前,郑州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铁路建设大军。3000多名职工,加上家属超过1万人,他们来自广东、湖北、湖南等地,从此在郑州生活下来。1956年,来自国内大中城市的纺织、机械人才开发郑州,支援郑州的建设,数万大军就这样长久定居,真正融合到了城市细枝末节的生活当中。

  郑州像是一个活力四溅的年轻人,无论想法是否成熟,都是敢干的。赵富海说,最让人难忘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城市绿化。当时城市的建设者号召,人走到哪里,树就要种到哪里,哪里有学校,哪里就要种树。一人两棵,还要包种包活。满街的法桐树、合欢树,还有国槐和小叶杨,都是那个时候种起来的。当时人民路、金水路一带,树盖都是遮天蔽日的,冬天下雪,人在树下走,要过很久才能发觉有雪花飘落下来。

  大商郑州:创新与诚信

  郑州人爱说大话,对什么都不在乎,懒散。比如刚改革开放那阵子,有些人就在路边竖起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有钢材8吨”。事实上是没有的,不过只要有人要,竖牌子的人马上就会想各种方法帮你找。

  郑州人是充满豪气的,常挂在口头上的是“不行咱下海”“不行咱去经商”。倒不见得是大话,更多的是骨子里随遇而安的懒散,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实在无法生活了,他会在街边随便扯上一根绳子,挂几件衣服,当名牌来卖,而且吆喝得惊天动地。但这背后折射的是郑州勤劳的性格。有一幕赵富海记得很清楚,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最流行的衣服,隔两天郑州准会出现。那些身穿劳动服的小老板,混迹在装卸工中,在小李庄附近卸货,场景让人难忘。

  这种创业热情注定是要得到回报的。郑州目前已经是全国服装最大的批发零售基地,连以辛勤著称的温州商人,都大批迁移,把根扎到了郑州。

  在很多外地人的心里,郑州其实是代表着一个消费时代的。最著名的要数若干年前声名显赫的亚细亚。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野太阳的光辉曾洒遍全国。它让人们熟悉了什么是全国联销,什么是售后服务,什么是“顾客就是上帝”的新消费时代。

  赵富海说,有一次他去佛山古刹进香,在捐香火钱时,老僧得知香客来自河南,马上双手合十,低声诵道:“郑州亚细亚”,让他感到格外惊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