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华
“画画练基本功时就像在操场上一圈一圈不停地奔跑,枯燥得很。”
“画画又像下棋,你是在享受和你面前纸笔对弈的乐趣。”
体育老师、围棋迷、画家,三个称谓在身上融合的张新华如是说。
晚报记者 张柳
跑道上奔驰的画家
张新华,祖籍河南西平,出生、成长于新疆阿克苏。童年的他心底埋下热爱绘画的种子并扎下了根,即便是进了体育学院,他对绘画的热爱依旧保持着一种毫无功利性的纯粹。
他说自己骨子里喜欢随意的东西,正因如此,他便爱上了山水画写心写性、厚重随意、流畅且不失法度的感觉,这一爱便是20年。如今的他已有了河南省书画院院外画师、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等多重身份,作品多次参加重要艺术展览,并被国内多家实力画廊展示和收藏,但他说最想的还是继续画下去。
作画长跑都靠毅力
当被问及书画与长跑有没有什么相通之处时,他回答:“什么事情干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枯燥,长跑就是长跑,一步一个脚印,画画也是这样。”的确,学画之人都有一种体会,从最初学素描一个个地画几何图形,到其后临摹、写生、创作的过程,一遍遍的描摹、一次次的失败后重新来过,这一循环并不令人愉快。
张新华说,练跑步时每天早上要跑一万两千米,坚持是唯一的信念。也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苦练基本功长达20年,用他的话说,对绘画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是靠毅力来支撑的,一点也不愉快,“累的时候谁不想休息,但是任务没完成就不能停。”
博弈中悟到画风
如果说长跑给他力量和好身体的话,那么棋艺的启示则是在精神层面。师古还是创新?这是每一个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对此张新华仍有自己的理解:棋有定式、有规则,博弈之中有各家风格。绘画也一样。北宋画家范宽曾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而在张新华看来,想走得远一点,所有的这些“所师”都是相辅相成的。
下棋易着迷,绘画也一样,半夜有画的冲动张新华就起来画,走在路上看到身边的一景一物则琢磨着与画相通之处。不仅如此,他还体会着画画时博弈的乐趣,从创作最初的谋篇布局,到中间的苦心经营,直至最后的官子,笔和纸便成了他的对手,如何控制住并打败它们也成了创作时的一大乐趣。
友人说画
郑志刚(《青少年书法》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评论家)
张新华山水妙处,首在用笔。他的线条笔路清晰,起落有致,轻重提按,多有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新华作画,中指微微拨动笔杆,线条顿挫转折,波磔相生,有质量感与厚重感。他的山水,往往随着意气的生发,由小到大,由简转繁,笔到意随,笔松墨净,一任自然。有时看似画不下去,而稍一转手,柳暗花明,又是一重境界。在张新华看来,作画得形不如得势,得势不如得韵,得韵不如得性,称“性”之作,发乎心,寓于境,可卧可游,餐英眠芳,此乐何极!
陆俨少《米家山水》
陆俨少(1909年~1993年),上海嘉定人。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1946年回归故乡,途经三峡的经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术学院兼职山水画教席。在此期间,先生的个人风格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陆先生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先生的作品中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衬,所以陆先生又创“墨块”法,以浓墨积点成块。陆先生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他的水纹描绘写尽了江波万态。他的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
另外,先生画石每每空勾无皴,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的结构,往往起笔墨迹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陆先生出版有《陆俨少自叙》、《山水画争议》、《陆俨少画集》等多种专著和有关中国山水画的多篇论文,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卓然翘首的文人画家”。
文图均由大河画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