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人物故事
3  4  
PDF 版
主角描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主角描述

中原网  日期: 2007-11-07  来源: 郑州晚报  
主角描述

    人物:周国梁 65岁

    职业:国棉四厂退休职工

    看点:扬琴

    关注度:★★★

    主角台词:“咱扬琴还是能一直干下去,直到哪天干不动,谁让这是咱的爱好呢,一辈子就爱上这个了。”

晚报记者 韩娟/文

晚报记者 王梓 赵克/图

  因为扬琴,他总在忙碌

  私下兴趣多,爱好挺广泛

  如今虽说已经退休在家,可是周大爷每天还是忙忙碌碌的,“我啊,每天都去文化宫给合唱团当指挥,平时还不间断地收着学生。”据他介绍,他的学生之中,有和他年龄相仿的老年人,也有五六岁的孩子,这不,他的孙子也是他的学生之一呢,“我也没有给孩子太多包袱,只是个兴趣,现在小孩太累,让他学学扬琴也是平时放松一下心情。”

  在采访的时候,我一直揉着肩膀,周大爷一看赶忙帮我捏了两下,周阿姨也拿来药膏给我贴了一下,听着他们两个在说这个穴道、那个穴道的,一问才知道,周大爷平日里可是业余爱好广泛得很,除了和音乐有关的一切东西他都感兴趣之外,他还精通木工活,家里面的桌子、凳子、床头柜皆出自他之手。“如今老了,这种体力活是干不成了。但咱指挥、扬琴还是能一直干下去,直到哪天干不动,谁让这是咱的爱好呢,一辈子就爱上这个了。”

  采访结束的时候,周大爷的儿子给了我一张纸,上面是这么多年以来儿子为父亲记录的点点滴滴,父亲每次获得荣誉、每次参加的活动,他都仔细地记了下来,比如:父亲年轻的时候,曾在河南八地市文艺汇演中,合奏、独奏、伴奏均获得一等奖;曾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凯旋、抗洪大军的慰问演出;还曾为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访华的慰问演出担任合唱指挥……我想这薄薄的几张纸,记录的不仅是周大爷个人的光辉史,同样也记录着儿子对父亲的崇拜和爱。

  因为新鲜,他爱上扬琴

  因为爱上了,就丢不掉了

  第一次和扬琴结缘是在周大爷14岁时,那年为了响应领导号召,厂里搞了一次文艺展览,各种乐器被摆在路边供人参观,但是属于“只可远观”的那一种,因为这些值钱的家伙都是用一根长长的绳子圈了起来,与来往参观的人们保持着距离。

  展览开幕那天,周大爷也兴冲冲地跑过去凑热闹,“钢琴、小提琴、笛子……”他一边看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可走到一个乐器前时,他停住了,这个乐器对他来说是陌生的,贴近介绍栏一看,才知道这个叫“扬琴”,这个新鲜东西激起了周大爷的兴趣,趁着看管人不注意,他赶忙撩开绳子伸手敲了几下,“当时觉得声音还挺脆,那时候摆放的扬琴只有一个八拍,属于特别小的那种,可是我却被吸引住了,因为没见过啊,心里就一直想学,惦记着呢。”周大爷笑着回忆道,“我不是偷偷地敲了几下吗?声音太响了,一下子把那个‘巡场’的给惊动了,他赶快跑过来吆喝我。走的时候,我还一步三回头地看着。后来,我每天没事的时候就跑过去看,瞅准一个空就敲两下过过手瘾。可是那时候家里穷啊,兄弟姐妹又多,吃饭还成问题呢,咋可能让你去操心这些事。”

  “没钱买,咱就自己动手做。别说,我还真的做了一个二胡,材料简单得很,就是从垃圾箱里捡来了一个易拉罐,又拿来家里报废的雨伞柄。”“那琴弦呢?”我好奇地问,要知道这琴弦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线就能管用的。“琴弦啊,我用一个长长的棍子绑着一个毡子,跑到马后面,揪它尾巴,掉下来的我就当琴弦了。后来又抹了松油,这就不刺啦刺啦出声了,没人教,就自己摸索呗。”一说起自己动手这事,周大爷还意犹未尽。

  虽说“转行”玩起了二胡,可扬琴这回事还一直在周大爷心里想着呢,有一次一个剧团去厂里唱戏,他一看里面有个扬琴就“手痒痒”了,剧团一个师傅一看这孩子挺爱这个,便说:“这东西没人会用,要不你先拿回家玩几天吧。”“当时一听这话,真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一回家就一门心思扑到这上面了。”

  和扬琴结缘50年 培养出众多出色弟子

  周师傅“人老手不停”

  还别说,后来周大爷还真是把这扬琴敲出了名堂。因为扬琴,他参加了厂里的文工团,整天到各地汇报演出。因为扬琴,他在各种演出中总是拔得头筹。因为扬琴,报名参加郑州歌舞团的时候,他一试即中。因为扬琴,他在圈里的名声也渐渐大了起来,众多慕名前来的人都拜师学艺来了。

  时间推移到三年自然灾害那会儿,歌舞团改为话剧团,1964年那会儿,因为家人的反对,想让他干点“实事”,他就转业又回到了国棉四厂,一进厂领导就问他,“当领导啊,还是当工人?”“有啥差别?”“领导每个月是26斤粮食,工人每个月31斤。”“我当时一听,哦,当工人能比当领导多拿这么多啊,家里那么多人都等着吃饭,肯定选当工人了。就这么着,我的命运就定格了。”说起当时的选择,周大爷笑了笑说。

  虽说进工厂当了工人,可是他实打实地在厂里干活的机会却不多,因为“总是被人借调出去,一会参加这个演出,一会参加那个表演,我以前在团里也学过指挥,所以,这个那个的合唱团、演出团都让我去指挥指挥。”在厂里时,周大爷还是不忘从事扬琴的教育工作,只要是有人找上门,他都会热情地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教给学生们。

  在和周大爷聊天时,他拿出来一个影集,里面记录着他很多学生的照片,每个人的名字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在众多照片中,有一张周大爷被几个身穿军装的人簇拥着的格外醒目,“那是2006年在河南博物院的音乐大厅,你看,中间这个是我的学生,如今出息极了,是咱们中国红星民族乐团的首席扬琴演奏家,叫刘春阳。那次演奏会我是被当做他的启蒙老师给邀请过去的,我这个学生还曾经去过维也纳的金色演奏大厅演奏过呢。”提起学生的出息,周大爷脸上泛着微微的红光,身为老师不就是这点心愿么?让自己的学生个个都能成材。“如今我的学生一到逢年过节,或者我的生日都会打电话来祝贺,有他们那份心意我就心满意足了。”

  因为出色,他名声渐起 因为爱培养下一代,他桃李满天下

  真希望我们这页报纸是个能发出声音的纸张,这样你就可以和我一起聆听扬琴版的《梁祝》是怎样一种动人。《梁祝》这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曾被无数乐器所演绎,小提琴版的它更是让我如痴如醉,对于它的旋律,即使对音乐不甚精通的我也能哼唱出它的音符。对于扬琴,我一直是陌生的,可是周大爷却让我见识了它的美妙和动人,在周大爷的敲击下,一曲《梁祝》仿若流水一般流淌出来,和我想象中尖脆的声音不同,扬琴敲击出的音符很饱满、圆润,让我这个音乐外行人也是听得心神向往,只想拜师学艺,哦,话题扯远了,咱们重新步入正题,来认识一下我们本期人物的主人公周大爷,虽说这位周大爷如今退休在家,可是咱们也不能小瞧了他,人家可是扬琴方面的老师了,算起来,到现在为止和扬琴结缘也有快50个年头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