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郑州故事沙龙
3  4  
PDF 版
河南是公认的“戏曲之乡”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河南是公认的“戏曲之乡”

中原网  日期: 2007-11-07  来源: 郑州晚报  
  河南的地方戏

  剧种丰富多彩

  

  关于戏曲的起源,孟华讲了“优孟衣冠”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从古巫中又分化出“优”。优进行歌舞、诙谐、作乐、耍杂技等,服侍于帝王左右,娱人而不娱神。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争夺霸权地位立下过汗马功劳,不想死后家境萧条,妻子与儿子生活很困难。孙生前曾告诉儿子,若日后生活穷困,可告知优孟。优孟知道后,便穿戴孙叔敖的衣帽,仿其音容笑貌,前往楚庄王处敬酒祝寿。优孟扮之惟妙惟肖,楚庄王以为孙叔敖复活,拟再拜之为相。优孟乘机打蛇随棍上:“孙叔敖生前为官清廉,尽心竭力为大王效命,死后其子仅打柴养母,可见楚相不可为也。”楚庄王闻后大惭,当即封寝丘地于孙叔敖之子。

  “优孟衣冠”后来成为戏剧的代称,虽然它算不上是真正的戏剧,只是一段扮演人物且有情节的表演,但是其中蕴含着戏剧的因素,是极其明显的。其谐谑调笑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戏曲有着深远影响。而楚国位于今河南南部,孙叔敖的家大概就在河南淮滨县。一直以来,很多戏曲理论家,把这个故事作为中国戏曲的起源,河南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戏曲之乡”。

  “豫剧是曾被人遗忘的历史雏形,随着历朝历代首都的变迁而变化,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中原地河南。”孟华介绍说,宋代时,戏剧就有一种形态,剧种并没大量形成,用现在的话称之为“百戏”。“百戏”的形态相当于现在做的一些晚会,什么都有,歌舞、杂剧、说学逗唱,各显其能。在元朝建都以前,戏曲的活动主要分布在河南。元朝戏曲的形成,应该说还是在中原一带。

  从“优孟衣冠”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彩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艳。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20世纪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这些剧种都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

  河南的地方戏剧种近80%产生于清代。大家知道,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原来风靡全国的大剧种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民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杨光说,戏剧史家们称这段历史为“花雅之争”。“花”就是“花部”,指地方戏剧种;“雅”就是“雅部”,指昆曲。河南为数众多的地方戏剧种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产生、发展、成熟的。

  1956年年底,河南举办了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河南地方戏的一次大展览、大检阅。23个剧种,演出93个剧目,真可谓百花争艳,一片繁荣。多年来,尽管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也曾遇到过不少曲折和艰难,但它是扎根于民众的艺术,一直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豫剧,这个河南人引以为骄傲的剧种,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有着辉煌的未来。在祖国戏剧的百花园中,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王梓 赵克/图

  荆桦

  孟华

  陈卫华

  咱河南豫剧被毛主席相中了

  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指称赞。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

  豫剧,又名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河南梆子,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定名为“豫剧”。

  豫剧大约产生在清代乾隆年间,那时叫河南梆子。到了清代末年,河南全省各地都有了河南梆子戏的演出团体。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河南梆子进入了成熟期。1914年,有一个戏班叫义成班,班中有个名演员叫时倩云,进入开封羊市街普庆茶社演出。所谓普庆茶社,就是当时的茶园兼戏院的娱乐场所。原来的梆子戏都是在乡村的高台上演出,这次演出,算是进入城市戏院的开始,此后由小戏院到大戏院,逐渐扩大了梆子戏的影响,提高了梆子戏的声誉。

  赵富海说,豫剧有着很好的观众缘,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还不断向外拓展,《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各省地市都有豫剧团,连西藏和台湾都有,最多时达232个,河南占20多个,而当时被称为戏曲“老大哥”的京剧团只有216个,比豫剧团少了16个。可以说,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到处都有“豫剧迷”。

  豫剧的渊源和发展

  “1951年,我调往常香玉剧社帮忙,从事戏剧工作。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我一生都不能忘记的事情。”赵富海的讲述激起了荆桦对往事的回忆。

  “1958年3月,我们剧团接到一个重要通知,在郑州考察郑纺机的刘少奇要来看戏,就看《破洪州》,地点设在省人民会堂。那时,《破洪州》刚排出来,领导一再要求,一定要演好。演员们非常卖力,常香玉的《穆桂英》、王希玲的《寇准背靴》等,强强联合,演出很成功。刘少奇很高兴,上台接见演员。1959年4月27日,毛泽东也来看戏了。为了安全,地点设在了中区礼堂。这次的戏看完后,毛泽东对《破洪州》赞赏不绝,回到北京后,写信给周恩来,希望调此剧到北京演出。这封信的内容在《毛主席书信集》中提到过。毛泽东看戏写信赞扬推荐只有两次,豫剧便是一次。”

  谈起豫剧剧目,除深受人们喜爱的《花木兰》《大祭桩》《七品芝麻官》等古代戏外,现代戏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赞誉。1965年9月,中南区在广州举行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河南参加演出的现代戏剧目达11出之多。其中《游乡》《扒瓜园》《斗书场》被观摩演出大会推荐到北京汇报演出,《人欢马叫》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接着,观摩演出大会又把河南的《人欢马叫》《李双双》《朝阳沟》《游乡》《红管家》《好媳妇》《卖箩筐》诸多现代戏剧目作为优秀剧目向全国推荐。这一下,河南现代戏在全国名声大振,而整个河南戏的声誉也自然是水涨船高。

  在不同的时期,豫剧都有一些水平较高的代表作,如上世纪50年代前期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新条件》《刘胡兰》《赶脚》等,50年代后期有《朝阳沟》《掩护》《冬去春来》等。20世纪60年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80年代虽然戏曲陷入困境,但河南的现代戏却出现了《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剧目。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为人们所称道。近些年,又有许多中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像汤玉英、王清芬、王希玲、虎美玲、谷秀荣等渐渐成长起来,走向成熟。

  豫剧,这个河南人引以为骄傲的剧种,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有着辉煌的未来。在祖国戏剧的百花园中,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