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建勋 戏剧评论家
杨卫民 省人民出版社编辑
杨 光 省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孟 华 著名剧作家
赵富海 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荆 桦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顾问
陈卫华 城市广播FM88.9总监
黄百福 九亩园生态农庄总经理
地点:
九亩园生态农庄(科学大道石佛村南)
见识常香玉“粉丝团”的热情
郑州故事沙龙第二期
“1975年我在郑州柴油机厂工作,为了庆祝‘红八匹’柴油机月产突破2500台,厂里准备给全厂职工组织个娱乐活动乐呵乐呵。有人想到我是从市里来的,就问我,不如请台戏听听吧,听说常香玉‘解放’了,能上台演出了,能把她也请来最好。”赵富海的讲述不放过任何细节,大家听得都入了迷。“虽然我接受了请常香玉到厂演出的任务,但也没十足的把握。当时常香玉按业务归属是郑州市豫剧团的,正参与演出移植成豫剧的《红灯记》。市豫剧团的两位领导陪我到省商业厅家属院请常香玉,我说明来意后,常香玉满口答应。她说,为工农兵演出,下厂下乡是应该的。明天晚上吧,就演《红灯记》的二、五、八场。”
赵富海喜出望外,提出明天来接,谁知常香玉很爽快,想也没想就说,我搭公共汽车去就中,1路车到不到?虽然最终还是赵富海用北京吉普把常香玉接去,但这种自然朴实的情怀让人感叹不已。
演出是在厂区的广场上临时搭的戏台,化妆室在二楼会议室,常香玉演李奶奶,虎美玲演李铁梅。演出开始,广场上坐满了人,车间生产也不得不暂停。听说常香玉来演出了,邻近的郑州锅炉厂、郑州水工厂、中州煤机厂、发电设备厂、棉纺织厂的人也都陆续赶来。
厂里的大铁门被挤坏了,可人还是潮水般向厂里涌,地上站满了,人开始上树,上到车间屋顶,有几个人从树上摔下来,“轻伤不下火线”,他们爬起来再往上爬,屋顶的瓦被踩碎不少,领导一看,立刻紧急组织“保护队”,负责全面安全保卫工作。
当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李奶奶的“痛说革命家史”博得一阵阵掌声、叫好声。要是现在,追星族们肯定跑上去献花、亲吻、拥抱,然后是排长队等待签名留念。那时,虽然不兴追星,但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几次差点“失控”。《红灯记》三场结束,群众有节奏地鼓掌欢迎常香玉再唱,一连唱了两段“铁梅,你爹不是你亲爹,奶奶也不是你亲奶奶……”忽然有人“起堂”大声喊起来,唱《红娘》(即《拷红》)!唱《花木兰》!……紧接着越来越多的观众配合着起哄。
“我和厂领导都紧张起来,那时候谁敢唱‘封资修’的东西?我与厂领导一商量,他上台讲话,规劝大家,常老师年岁大了,我们要关心她的身体,又连呼三声《毛主席语录》‘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样,才把局面勉强控制下来。”随后,赵富海赶紧让政工组的两位女同志保护常香玉到化妆室。卸完妆,赵富海决定带常香玉从后门跨过铁路离开,常香玉不以为然:“老天爷呀,这演个戏还得过铁路。你说我在这老百姓中还恁有人缘呢!”在赵富海的一再要求下,常香玉从后门离开,而当时,厂大门已经被等着看常香玉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据说,第二天厂里打扫“戏场”,任务量可真不小,拾碎砖、清理断树枝,修理车间屋顶。
这么多年过去了,用赵富海的话说:“这不单单是一场演出,已经成为一个事件,作为在当时那种特殊环境下的一个特殊事件,折射出普通人对戏曲最客观最直接的评价,戏曲是对个人的一种文化的启蒙——那时的河南人是多么喜欢看戏啊!”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王梓 赵克/图
刘建勋
群星荟萃的天龙戏曲茶座
1993年12月17日,由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和香玉杯艺术奖评奖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戏曲名家演唱会》在天龙戏曲茶座举行。
天龙戏曲茶座,是建国后我省成立的第一家戏曲茶座,位于人民路北下街北口天龙饭店大厅。茶座经理王瑞民嗜戏如迷,用他自己的话说:“天天听戏,身心都适宜!”茶座一开始,他就发出“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弘扬民族文化争口气”的誓言。
天龙戏曲茶座开业不久,吸引了大批观众。每天晚上,省会名角云集,厅内座无虚席,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省剧协的领导常来看戏,就连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林默涵也来光顾。
《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戏曲名家演唱会》是天龙戏曲茶座开始后的第一个大型公益活动,各界人士都特别关注,尽心尽力。参加演出的30多位戏剧名家,除了倡议举办这次活动的常香玉、马金凤、申凤梅、张新芳外,还有高洁、王秀玲、王希玲、柳兰芳、王素君、贾廷聚、任宏恩、虎美玲等,可谓流派纷呈,行当齐全。
“有人说演员这一行是吃青春饭的,明眸皓齿,花容月貌,总是与青春结伴而行,与老人无缘。然而在当今戏曲舞台上,却有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闻名全国的不老松,她就是豫剧五大名旦之一,被誉为‘洛阳牡丹’的马金凤!”时年66岁的刘建勋被省剧协副主席荆桦委以重任,除撰写演出消息、评论、人物专访外,还和殷晓晖一起,负责30位艺术家的报幕词。刘建勋现在仍然记得介绍曲剧新秀杨帅学的词,9年后,杨荣获国家级“中国戏剧梅花奖”。
时光荏苒,14年的韶光过去了,而这次规模宏大的纪念演出却时常萦绕在刘建勋的脑际,和环境优美、影响巨大的天龙茶座,成为他耄耋之年的美好回忆。
赵富海
杨光
杨卫民
草台班子的演出深入“童”心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杨卫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便是7岁那年,去邻村看的那出《铡美案》。当时,农村演戏一般设三场,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场。杨卫民赶到的时候,已经快晌午了,戏演到最后一节,也就是关键的时刻铡陈世美。
当时在戏台上,放了两张桌子,“陈世美”被放在了两张桌子上。真有一个铡刀!杨卫民看得心里直犯嘀咕,只见有人用布盖住“陈世美”,然后喊“开铡!”咔嚓一声,头真被切了下来,杨卫民很认真地在地上找那个头。后来谢幕时,演陈世美的演员站了起来,可真是把杨卫民吓了一跳,“年龄小,很好奇,有些害怕,回去后就一直琢磨,这人头掉了,人怎么又活了呢?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是事先做了一个假头,由演员藏在桌子下面,铡刀落,把这个假头从桌子下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