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5版:娱乐聚焦
3  4  
PDF 版
刘震云:商业名利不是坏字眼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国内首部作家电影《我叫刘跃进》锁定贺岁档,同名小说抢先上市
刘震云:商业名利不是坏字眼

中原网  日期: 2007-11-07  来源: 郑州晚报  
发布会现场

  国内首部作家电影《我叫刘跃进》原本确定11月底在郑州上映,现在推迟,而锁定贺岁档。昨日,同名小说率先与观众见面,电影编剧刘震云、导演马俪文和主演秦海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说的最多的词是拧巴,我就是想把生活中拧巴了的理儿给拧巴回来,把骨头缝里拧巴的理儿也给拧巴回来。如果不找一个途径校正我自己,我很可能就步了崔永元的后尘。”刘震云称要不是“刘跃进”自己很可能得抑郁症。晚报记者 梁晨

  对话刘震云

  冯小刚现在更像知识分子

  记者:你在《手机》里也“触过电”,有什么感受?

  刘震云:我是一个特别爱惜自己羽毛的人,我对影视一窍不通,把作品改成影视是我和朋友们完成的。这就像家里有个萝卜,一直是生拌吃,突然有人说可以炸丸子,就这样做了。导演说我长得太难看了,出来打个哈欠就行了,哈欠特别不好打,在镜头前嘴张不开,我才知道上了导演的当。

  记者:为什么说商业对文学的支持是文学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刘震云:中国作家的书能卖到1万本以上的人,不会超过10个人。我和许多作者不同,我不是专业作家,专业作家有工资,我没有。专业作家职业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存在:中国和朝鲜。一个鞋匠拿工资很荒唐,而作家拿工资却很正常。

  记者:你与马俪文合作出于什么考虑?你是不是以小说为河南人正名?

  刘震云:我在影视界认识的导演就局限于冯老师和马老师,小刚和俪文非常不同,他们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一个爱说村东头的事,一个爱说村西头的事;一个爱撵狗,一个爱打鸡。我不是要替河南人正名,因为他们不用正名。我吃过河南人的亏,我不是吃亏在土壤和血液上,而是吃亏在说话上。他们爱开玩笑,话在不同的气氛、场合、语境中就变味了。

  记者:听说冯小刚的计划想拍《温故1942》,你们有约定吗?

  刘震云:有过。他拍《集结号》时在东北的飞机上对我说起过,可能在奥运会后合作。这也是喜剧,不是悲剧,最大的震撼不是三百万人死了,而是三百万人死后我们对事件的态度。

  记者:严守一和刘跃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刘震云:严守一是往形而上的方向走了走,写每一个人嘴对心的背叛,说对想的背叛;刘跃进是写他周围四五十个人心与心之间的拧巴,是生活的理与理的拧巴,如果拧不回来,我就快成崔永元了,得抑郁症了。

  记者:说说您跟冯小刚的关系?

  刘震云:我们认识都快20年了,现在他是个快50岁的中年人了,我说如果在旧社会,冯导在农村就是一个头上扎着蓝布手巾的冯老汉,而现在他系着围巾,说话就更像是知识分子了,我们以后一定还会合作。

  《我叫刘跃进》被认为是一个“羊吃狼”的颠覆性寓言,刘跃进极精明,买葱买蒜都有算计,说过假话,占过小便宜,但不干杀人放火的事。如果把人分成羊和狼,他无疑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一头羊。“刘跃进这头无辜的羊,意外闯入狼群。羊找羊不稀奇,狼找狼也不稀奇,因为一个偶然,羊在找狼,狼在找羊,找亲人都没有这么急切,一波一折,都没有这么激动和撕心裂肺,就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刘震云说。

  “别人四十不惑,我过了四十,惑倒越来越多。”刘震云表示,他不是对刘跃进这个人感兴趣,而是对刘跃进的思维逻辑感兴趣,“单写丢包和找包的故事,我写上三天就没兴趣了。过去说的是人和事,这回说说事的理儿。”

  作为中国首部作家电影的原著者,刘震云表示商业、名利都不是坏字眼。他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商业途径体现的,无论《史记》《红楼梦》,还是《莎士比亚全集》,一部小说写完被改编成电影,这就是将作品呈现给大众的一条渠道而已。“投拍电影纯属一种偶然,就是跟着韩三平和马俪文上路。”刘震云说,“我首先遇到的不是这件事,而是一个人。这个人是搞电影的,看了我的作品对我说,这事咱俩会心了。从我的朋友们身上,从两种文体之间,我学到很多东西。跟着朋友到另一个山头,再打量自己原来的山,原来也有许多毛病。”

  刘震云说,如果想看热闹,就去看电影;如果看更丰富的幽默,应该看小说。“两种文体之间,有把可能变成可能的,也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