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引语
“首先应该是让受教育对象‘成人’——成为能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成才。”
——重庆师范大学学者张育仁
引语背景:重庆师范大学学者张育仁最近在西南大学“雨僧讲坛”开讲“杂文家眼中的素质教育”,以其尖利的批评引起学界关注。近日,他向记者详述了自己的观点:“当前的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比如‘鼓励’人说假话、缺乏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对人格的尊重。”据《时代信报》
“对小作坊不是完全关闭取缔”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
引语背景:蒲长城8日在中国政府网在线接受专访时说,小作坊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难题,但是一些地方特色的小食品基本就是由规模较小或手工操作的小作坊来加工的,一些小作坊也很难达到市场准入的高要求,因此,质检总局一是给小作坊定性,确定其只能生产某些产品,并要求其签订承诺书,包括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保证环境条件和人员的卫生等;二是要求其守法经营,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三是不允许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非法添加剂或非食品原料来加工食品;四是规定小作坊的产品销售不能超出乡镇这个范围。据新华社电
时政观点
民生幸福是城市幸福感的根基
备受公众关注的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终于揭晓,杭州、沈阳、中山、宁波、青岛、台州、珠海、上海、北京、成都,成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此外,大连被评为人们举止规范最文明的城市,长沙成为最有娱乐幸福感的城市,长春成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针对这个排行榜,人们的评价莫衷一是。原因很简单,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同,不同的城市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城市排行榜要想获得所有人的认同,自然不容易。
这也意味着,过度地探求到底哪个城市最具幸福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什么才是最有普遍意义的幸福标准,如何让所有城市的人都能拥有这种幸福感。说到底,幸福感是私人化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因此,一个城市的幸福感排名再靠前,也不代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市民都是幸福的。这实际上就要求,不论一个城市有怎样的优势,地理环境、经济以及政治资源如何,也不论历史是否给城市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我们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天,与每一个市民的幸福感最紧密相连的,其实是这个城市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保障、城市建设等是否完善。
总之,一个城市只有在关注民生、法制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民才会真真切切地感到幸福。也只有一个城市的大多数市民都具有这样的幸福感,一个城市才能被称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据《齐鲁晚报》
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要重视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传统文化特色的问题,呼吁将传统节日变为法定假日。
清明、端午、中秋、除夕都是中国老百姓的民俗节日,已施行了两三千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清明节祭奠先人,代表了生生不息的传承;端午节弘扬的是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象征着家庭团圆、社会和谐;除夕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呈现祥和的文化。如果这些传统节日能变成法定假日,节日与假日融为一体,那么传统文化就有了一定的载体,我们就可以将之发扬光大,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
面对着西方文明的涌入,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日渐风行,我们可以不排斥这些,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否则就忘了本。
1999年,国家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3个黄金周。对黄金周的批评,从施行之初就有一些,最近一两年批评比较多。黄金周制度有利有弊。如果把成本与收益通盘比较一下,广大社会成员呼吁改革黄金周制度有一定的道理。保留一两个黄金周,再形成几个“小长假”,增加假日的次数,节假日的分布就会更加合理。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