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背景
2006年11月19日,郑开大道开通,这也标志着郑汴一体化正式启动。如今,每天从郑开大道经过的车辆据统计为1.2万辆,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已经超过10万辆。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不要在河南争第一,要加强合作,进而实现融合”,“整合三大古都的优势,建设郑汴洛文化长廊”。11月17日、18日,郑汴融城启动一周年论坛分别在开封、郑州两地举办,来自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的12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纵论郑汴融城之文化融合与经济融合。此次论坛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日报、开封日报联合主办。
晚报记者 孙庆辉 实习生 张海延
郑大河大强强联合,带动两城教育合作
“两座城市的融合,不论是经济融合还是文化融合,从根本上看,都应该是教育的融合,是郑大、河大这两所省内龙头高校的融合。”郑大教授徐正英一语惊人。
据徐教授介绍,郑大、河大两所名校各有优势且互补性很强,郑大是我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理工等学科优势明显;河南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在海外颇负盛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科优势,两校加强合作将意味着郑汴两城教育的合作。
徐正英还进一步提出了两校融合的步骤:开展院系互访活动,建立学习互访机制;两校实现图书资料和网上数据库的互阅互借;建立优秀学科互补机制,比如像郑州大学的工科、医科可以帮助河大,河大的文科可以帮扶郑大;建立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等资源共享机制;两校之间的人才可以实行双聘机制。
郑大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汪振军也认为,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没有一个985高校,随着郑汴一体化,下一步就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联合发展。“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要强强联合,在全国高校中取得更大的发言权。”
河南大学教授王发曾表示:“如果若干年以后,郑大河大能牵起手来,那种局面是让我这个老开封人和老河大人特别高兴的一件事。”
两市文化定位,要各有特色避免同质化
“我是个郑州人,在开封工作,3年前娶了个开封姑娘为妻,并且我们的小郑汴融合已经有了爱情的结晶。”河南大学副教授桓占伟如是讲郑汴融城。
桓占伟讲到,郑州是以商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代表,因此郑州叫商城;开封是以宋文化为代表,所以开封叫宋城。郑州有雄厚的文化资本,开封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郑州在将来会更多扮演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开封更多扮演文化生产者的角色。
因此,应该树立整体一盘棋的思想,两地应该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加快市场细分的步伐,避免同质化。“比如说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有一个特色表演‘包拯迎宾’,后来我发现少林寺也搞了一个‘方丈迎宾’,形式内容都很接近。这就像那边建了一个寺,这边就又搞了一个庙,这样一来不但不能促进两地产业的发展,还会造成浪费。因此,郑汴融城,就像两个人组成一个家庭,但并不是两个人就没有了个性。”
郑开大道还有潜力可挖,“把毛细血管变成大动脉”
河大教授张生汉提议,郑开大道有些方面还可以大做文章。在郑开大道的两边有很多介绍文化遗迹的标牌,这就有潜力可挖。开封市区有个地方叫运粮河,是不是可以在运粮河竖个标牌,作个介绍?为什么叫运粮河?它在宋代起过什么作用?能不能沿着郑开大道直到洛阳建一个很长的文化长廊?
融城,依靠的就是交通,而这个交通在开封历史发展过程中间所起的作用可以举出很多,从最早期的鸿沟来的大运河、汴河,再到五六百年以前贾鲁河的修建,这些水上大动脉都为开封发展提供了契机。“郑开大道只是一个毛细血管,当有一天我们把这个毛细血管变成一个大动脉的时候,开封的复兴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