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而著名的东大街 资料图片 |
| 新拓宽的大道绿荫如盖、繁花似锦 晚报记者 王梓 赵克 图 |
|
“郑州故事万元争霸赛”01号作品
百年郑州大移民
(上接C02版)
从1951年到1958年,郑州西郊沙地、丘陵先后建起了火电、二砂、国棉、纺机等65家大中型企业。河医大、工学院、农学院等50余所大中专院校迁郑。其间,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建成。
六大国棉厂的建成,使郑州有了“纺织城”的雅号。
纺织女工是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6个纱厂有近4万名纱妮儿。她们白帽、白围裙、花衣服,如朵朵彩云飘在厂区。
城市再次拉大框架。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口已达85万,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这时的郑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风情万种 郑州
大
20世纪80年代之后,移民一批又一批进入郑州。这是一次持续20多年的“无组织”、有目的的行动。他们看中了“天下之中”的郑州,搭上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火车,来演绎人生的梦想。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人将他们的皮鞋、服装、电器生意占领了郑州的二马路、老坟岗,然后又在解放路、德化街、铭功路专营海鲜。温州人是一个“军团”,大约有5万人。随后四川人将川味飘香在福寿街,广东人将早茶端进香江饭店,而信阳人却不声不响地在郑州开了2600多家炖菜馆。
江浙一带的装饰大军遍布城区,广东、福建人的电器、家具在郑汴路摆开,北环之外的汽车城,东部的三大物流中心、航海路上的灯具、食品城,除了南方各省商家,便是河南尉氏、商丘、驻马店、漯河的经商者。
郑州的出租车近万台,司机70%以上是外地人。
世界商企巨头沃尔玛、易初莲花等20余家乘风破浪将生意做到郑州。港台商家搬来了丹尼斯,香港名店在人民路、经三路开张。
郑州近年来人口剧增,2005年,官方向外公布的市区人口是322万,城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
百年来,郑州三次大移民,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性格、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乃至语言。现在的郑州人宽厚、淳朴、热情,说话简洁而又直抒胸臆,转弯抹角的时候很少。谈天说地言词新鲜独特。
郑州话杂糅了移民的南腔北调,又体现出中原方言的简约和精练。最为经典的是“中”。可以不说可以,行不说行,是不说是,“可以”、“行”、“是”都说“中”。就是一件事办不成了,朋友也会说:“中,我再跑跑看中不中?”
而郑州烩面,已经渗透到郑州人的习俗、性格、气质和人情味中来了。
“我请你吃烩面”。有汤有面,有肉有菜,“雅俗共赏”。不卑不亢,端起大海碗,旁若无人似的用筷子挑起皮带般宽的面条送进嘴里,大口地咀嚼,痛快淋漓,呼噜呼噜喝汤,直喝得满头大汗时,忽觉气韵贯通,直下丹田,七窍通畅。你会生出一种拿下、降服、占领的欲望和豪迈来。
2001年2月14日,郑东新区破土动工。如今它已成为150平方公里的水域靓城,入住15.3万人。
移民是激情的、昂扬的、奔放的,郑州是包容的、有活力的、焕发生机的。百年来,他们结合为一体,整合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装扮着老郑州、新郑州、大郑州。百年前3万人的郑州,如今已是300多万人的中国第八大古都,全国著名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模范城市、旅游城市。一座西依嵩山、北临黄河的浩然博大的郑州,更加厚重、热情、奋进、和谐。
(本文系评委作品,有删节,不参加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