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发、红色风衣、棕靴,手里还拎着书包,大连一女大学生开着市场价170多万元的奔驰S500,向教学楼驶去。“真帅!”“太有钱了!”耳边响起学生们阵阵的赞叹……
据了解,这位女大学生的豪华大奔,是父母为她买的,用于平时走读上学。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法律上,我们都没有谴责这位女孩的理由,顶多叹息一下自己没有一个富得流油、出手阔绰的父母。然而,从教育意义上,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改革开放前,我们一直强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改革开放后我们强调“为自己的前程而努力”,但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说有32.3%的大学生表示上大学是为了“孝敬父母”。上学理由嬗变的背后,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当代青年成长的目的性在消解,责任意识在消解,主体感在消解。上学的理由,是每一个人私人的事情,本无所谓好坏,但上升到民族的高度,我们还是有着一丝担忧。而这种消解背后,家庭教育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
“要花钱自己挣”,是许多发达国家孩子们的共同口号,在我国,“要花钱找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想法。用这种视角来看开着170万大奔的女大学生,责任不在学生,而在父母。孩子开着170万的大奔上学,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言自明。即使要以车代步,也不需要170万的大奔啊。对孩子的爱,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才是对孩子和国家民族都有利的,这是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思的问题。
据《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