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捡漏”还是“吃水”?喜欢收藏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把你巧得珍品的愉悦心情拿来和我们分享,把你上当受骗的尴尬经历告诉我们以资借鉴。《玩·藏》版面开辟《藏家故事》栏目,邀请藏友中“有故事的人”,来给藏家讲故事。见习记者 汪永森/文 晚报记者 王梓 赵克/图
清初端石云纹天然大砚
被央视民间寻宝活动评为“河南书画杂项品类十大宝物”第一件
【记者搜宝】
【藏家故事】
“在老家接触过铜钱,那时对古钱币的历史年代和铸造工艺很感兴趣,曾经专门找书研究。”本报每周一次的紫玉仙馆鉴宝会,是藏家聚集的地方,家住南阳路的徐先生是其中一个“有故事的人”。2000年,郑州市的古玩市场初具规模,徐先生开始接触收藏,现在他的藏品中既有明清青花瓷器和粉彩瓷器,又有名家字画。
初次淘来特色马饰品,专家估价2万元
一次,他在古玩城遇到一些铜片,这些铜片装饰有珐琅彩,看起来闪闪发亮,西域特色比较鲜明。他判断铜片上的珐琅彩是清朝的,因为清朝碾磨工艺落后,烧制时出现了“芝麻点”和爆裂的气泡,而民国时期机械的出现让珐琅彩制作进步了不少。
“老板要一片一片卖,我把铜片收集到一起说都要了!”中原地区很少出现这样的藏品,他想办法和老板砍价,却漏掉了和铜片放在一起的东西。这些铜片串到一起后,经本报已故鉴宝专家周道鉴定,是具有西域特色的马饰品,在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被鉴宝专家估价2万元。
“四宝砚为首,砚以端为上”,砚在文房四宝中最为名贵,四大名砚以端砚为最优。端砚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特质,成为砚文化的代表。
古玩城如苑斋刘凯先生的这方清初端石云纹天然大砚,重15斤多,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曾在2007年春季央视民间寻宝活动中,被专家评为“河南书画杂项品类十大宝物”第一件。央视鉴宝专家蔡国声评点:“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里边的第一名,这块端砚,造型、器型奇大,是一块水坑佳品。这块东西特别大,一块像籽料一样的端石,非常难得和罕见,我们估价30万元左右。”
“端砚质地纯净、滋润、细腻,有如小儿肌肤,发墨不损毫,西江羚羊峡、斧柯山‘老坑’‘麻子坑’产出的端砚品质较好,老坑曾被称为‘皇坑’。”专家刘建洲说,端石云纹天然大砚具备“端溪名砚”的特点,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本报《玩·藏》版面,为各位藏友提供鉴宝服务,并诚征各类民间藏品。联系电话:61975288;邮箱:wys_198@163.com。
“捡漏”买来的名家瓷板,原是现代高仿品
2001年,徐先生发现一件民国“朱山八友”之一汪野亭制作的瓷板,看来看去感觉有“味”,结果开价2万元的瓷板,最终花费4000元就买到了,这块瓷板很快被专家判为高仿品,“捡漏”吃了水对他打击很大,他接受专家建议,离开收藏市场一个多月,之后认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古人讲‘往来无白丁’,汪野亭的作品,普通人难以得到。这句古语也是收藏时的参考之一。”平时热衷炒股的徐先生认为,收藏和炒股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买藏品不是借钱炒股,绝不能为蝇头小利盲目冲动,抱着“捡漏”的心理,上当的概率很大。
研究卖家心理,淘来清嘉道乌金釉观音瓶
2005年年关,下起了大雪,经常外出淘宝的徐先生犹豫许久才出门。当时古玩城200多个摊位只有10多个人,但他还是有所收获。
他发现了一件高20多厘米的清嘉道景德镇窑乌金釉观音瓶,它不及雍正时期作品润泽,颜色黑中透红,应该是加入了铁质矿物质,这种釉色到了民国时期就成了纯黑色,他花费300元买了下来,这个瓶子后经本报鉴宝专家赵新来估价为3000元。
“乌金釉本来就少,不被一般人重视,观音瓶瓶口有修理痕迹,但不明显,估计主人想把它当残器处理掉。”徐先生说,乌金釉观音瓶的主人是一名工人,冒雪卖瓶,可能是缺钱想把观音瓶当残器处理掉。注意研究卖家心理,收藏才可能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