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1版:封面
3  4  
PDF 版
22位河南艺术名家声援慈善义卖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本报倡议艺术名家联手义卖捐建乡村文化站,各界反响很温暖
22位河南艺术名家声援慈善义卖
捐建乡村文化站需要更多爱心人士携手 本报联络电话:67655531
中原网  日期: 2007-11-22  来源: 郑州晚报  
    《本报倡议艺术名家联手义卖捐建乡村文化站》的消息发出后,不少艺术界名家表示了空前的热情,很多热心读者也来电提供建议和线索,还有人到报社了解情况,希望参与到活动当中,共献一份爱心。

    本次活动继续征集艺术名家作品,以及拍卖公司参与。

  市民提建议

  有站点的乡村添置些图书、声像、科技、体育等器材

  没建站的乡村可在村小学办个对村民开放的图书馆

  昨天上午,市民薛女士到报社告诉记者,看到这个消息她很兴奋,希望能多了解点情况。“我老家是周口,帮我们那里建文化站吧,给家乡的孩子们一个充实的生活。”她说,自己到郑州工作多年,逢年过节回到老家,看到很多大人和孩子都在闲着,“就像你们说的那样,聊天打牌晒太阳。”她的好多亲戚从没有参与过什么文化娱乐活动,留在老家的兄弟姐妹们日复一日地习惯于晚上看电视,闲时打牌,无聊时看稀奇热闹。年轻力壮的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孩子就成天打牌、赌博,每次回去都感慨万千。

  对此,有人提出建议说,“文化站”应该是一个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事情,而不是一个形象工程,现在我省很多乡镇都设有文化站,不过只是挂了个牌子,没有专门的场地,没有专职人员,名存实亡。本次捐建应该不拘泥于形式,有站点的乡镇,可以添置些图书、声像、娱乐、科技、体育等物质器材,没有站点的地方,可以在当地的村小学里办一个图书馆,既让乡下的孩子们也有丰富的课外读物,又让村民们也能学习到一些科技、致富等方面的实用知识。

  正如薛女士所说,“城里孩子到科技馆看宇宙飞船,老家的孩子趴在院子里看蚂蚁上树。孩子是未来,我觉得应该把支持的重点放在帮助他们上,如果帮他们捐建图书馆的话,还可以号召大家把家里的书送给他们”。

  昨天,更有读者表示,想要给老乡们捐送些东西。

  深圳某机构驻郑州代表处的工作人员说,这个活动很好,他们很感兴趣。他还提出了一些看法,“现在很多地方并不是没有乡镇文化站,而是有,但闲置着,没有利用起来,即便是捐建了文化站,可能还会陷入闲置不用的尴尬。所以,从现实角度考虑,不如直接帮他们建图书馆,或者在山区建小学。”

  策划/陈素红 文字/晚报记者 范光华 张柳

  除了市民的热情以外,我省艺术界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截止到记者发稿之时,已经有16个河南籍艺术家通过经纪人、书画院等与本报联系,咨询具体义卖事宜,表示愿意拿出个人代表作品为老百姓办点好事、实事。

  其中,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院长范国甫专门致电记者,表示愿意全力参与到此项善举中来。他还建议,以前也有很多艺术家想通过捐出作品来搞一些慈善救助活动,但大多缺乏公正的监督体系,不能保证专款专用,所以很多人都对打着慈善旗号的义卖活动抱观望态度,有些正直的老艺术家还很反感。但如果由媒体来牵头组织,就可以有媒体来全程监督了。另外,被称为“中国陶瓷书法第一人”的著名书法家张万庆老师表示,愿意联合他的老朋友——河南籍的郑玉昆、唐玉润、黄居正、周俊杰、李智等艺术名家们一起支持这次爱心活动。

  另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消息传出后,一大早就有市民打来电话表示愿意购买参与义卖的名家作品。一位不愿意留名字的孙先生把自己办公室电话、住宅电话和手机号全部留给记者,叮嘱一定要提前通知他来现场买作品。他说,过年反正要送礼品,买个名家作品,既有收藏价值,又能支持乡亲们,也算支持爱心行动吧。

  来自读者的支持激励着我们,本报将继续对本次活动的筹备过程、建设或建成以后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全程报道,派记者实地考察采访被捐助乡村,核实情况,挖掘还在为乡村文化活动默默做贡献的感动事迹。

  另外,为了让本次活动全程公开,本报即日起征集各拍卖公司、志愿者参与,共同来选择被捐助乡村,共同来筹备义卖活动,共同来监督费用使用情况。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你愿意成为志愿者,如果你知道哪些乡村很困难,请与本报联系。电话:67655531

  业界来声援

  6位河南艺术名家愿意拿出作品办好事

  16位河南籍艺术家与本报联系咨询事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