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6版:玩藏
3  4  
PDF 版
皇帝在“牢中”,也有不得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光绪御砚题字“以天下之英任天下之重”没落款,藏家说——
皇帝在“牢中”,也有不得已

中原网  日期: 2007-11-29  来源: 郑州晚报  
  “文房四宝”藏赏皆宜

  近日,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十锭)在拍卖会上以44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中国古代文房类拍品的世界纪录。经过了历史的文化积淀,工艺讲究的笔、墨、纸、砚,已成为投资商、收藏家难得的收藏品。

  文房四宝拍场风光

  文房用具近年来在拍卖场上颇为风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书画持续走红,带动了文房用品的收藏和行情。

  从1994年至今,国内许多拍卖公司都拍卖过珍稀精美古墨,提升了古墨应有的地位和价值,拉动了市场认知。1995年清代制墨名家汪节庵制“御题西湖十景诗彩墨”以55万元落槌,创套墨最高价;1996年乾隆御制天府永藏墨拍至46.2万元,刷新了当时单锭墨的最高纪录。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笔也不甘落后,1997年一支明宣德青花卷草纹瓷笔杆拍出52.8万元;2004年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笔杆出人意料地以60.5万元成交。古砚和宣纸在市场上亮相不多,偶有精品但价格不菲,2005年一方唐代王丘六足莲花奉双凤池歙砚在北京拍出126.72万元的高价;同年,一方清乾隆松花石雕灵芝纹砚拍出了202.672万元。宣纸在市场上更是少见,不过,宣纸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有“纸寿千年,墨润万变”之誉。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场曾出现过一叠清代宣纸,拍卖价格从几千元拍至1万多元,当时,这个价格已是让很多人看不懂;2006年10张清代丈二匹旧宣纸拍出了3.63万元;而清代金绘龙纹宫纸(49张)在2003年拍出了26万元的高价。在不少拍卖会上,一些古色古香、印有暗花或格纹的笺纸,常常受到收藏家们的追捧。    盛世收藏网

  本报《玩·藏》版面向各位藏友提供鉴宝服务及征集各类民间藏品,并邀请“有故事的人”来给藏家讲故事。联系电话:13607697643。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这是苏东坡感慨系之。“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是郑板桥有感而发。宋代米芾更曾以一方砚台换回一幢豪华庭院……关于砚台的故事和描画,多蕴涵于千百文人内心深处的咏叹。

  作为现代爱砚之士,刘凯先生藏砚数百方,名砚即有70余方。“宋代流行抄手砚,明代流行长方形砚,清代圆形、小方形砚台大行其道……不管形状如何变换,端砚一直受人追捧。”石砚之外,瓦砚、玉砚、竹砚、铜砚,甚至纸砚都有留存,刘凯先生欣赏“四大名砚”,珍藏的是位列“四大名砚”之首的“端溪名砚”。

  每周,刘凯的床头都会换上不同的砚台。每天,刘凯都会在灯下、日光下、水里,细细地把玩和欣赏他所收藏的一方方石砚。

  见习记者 汪永森/文 晚报记者 王梓 赵克/图

  蹲守半小时     明万历德化窑梅花瓷砚

  淘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水河沿上形成的古玩跳蚤市场成了收藏爱好者的乐土。“下着瓢泼大雨,几个人挤在一把伞下淘来淘去。”刘凯忆起当年情景,1987年和1988年成了他收藏古砚的黄金时期。

  一个夏季周末,在金水河沿搜寻许久的刘凯,遇到一位匆匆而至的老人。“老先生,你这包里有宝贝吗?”普通市民和郑大等高校的教授混在一起淘宝,遇上宝物大家往往蜂拥而上。

  老先生拿出一件宋代瓷瓶和一个梅花图案的白瓷“胭脂盒”,每件开价600元,刘凯确定白瓷“胭脂盒”是明万历年间的德化窑瓷砚。“这种瓷砚是大家闺秀、才女名媛珍爱之物,李清照这样的才女才适合用它。”不过老人却去了附近的厕所,刘凯跟在巷子里静静等着,旁边几家饭店的排气扇不断排放着烟气,周围环境酷热难闻,他却坚持等待近半个小时,最终以60元将梅花瓷砚收入囊中。

  一个旧锡盒     明成化鱼脑洞端石砚

  结缘

  “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是爱砚之士熟知的话,现在流行“晒”工资、“晒”隐私,古人流行“晒”砚台,一方砚台的材质、铭文和雕工,体现着主人的品位,名砚也常得到优待。明成化鱼脑洞端石砚正是因为装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锡盒中,才引起了刘凯的注意。

  “锡盒布满锈痕,可能曾经随葬入土,那里面的东西值得一看。”刘凯让卖家打开盒子,里面赫然躺着一方雕有风卷荷花纹饰的端砚,砚面上更有深深浅浅的“鱼脑洞”。“这方石砚石质光、润,把手指放在上面,都能印出纹来,哈一口气,就可以研墨了,满身‘鱼脑洞’更是前所未见。”刘凯问价购入,石砚刚刚到手,正在附近寻觅的郑大教授就拉住他商量着要用东西交换。“先到先得,迟一步会后悔一辈子。”这方明成化年间制作的端石砚,让刘凯颇有成就感,给他带来幸运的锡盒,也被保存了下来。

  好砚无好工     光绪雁南归刷金御砚

  误撞

  这方砚背面题着“以天下之英任天下之重”字迹,砚体留着斑斑点点刷金痕迹的淌水砚,因砚面上呈大雁形状的“火奈”痕迹,而被刘凯先生命名为“雁南归”。

  “刷金端砚寻常文人不能使用,这方端砚上的字是光绪笔体,‘以天下之英任天下之重’,后面没有落款,恰恰体现出它的时代特征,整个砚台感觉沉重,砚台主人似有万千愁绪郁积心中。”刘凯认为,刷金端砚是御用之物,普通人不敢随意僭越,砚体有文字却无落款,可以判断它是“戊戌变法”之后,光绪帝被囚瀛台时使用之物。

  “文物店让我去看好砚,结果‘好砚’售出了,店员说有一方不好的砚台,我就是喜欢不好的砚台。”自古好砚无好工,古人为了保存优质石材的天然特性,避免破坏“石眼”“火奈”或“鱼脑洞”,往往都是大巧不工。对这方砚台的研究,让他体味到了一段辛酸历史。

  【记者搜宝】

  清代鲁绣云肩百叶裙

  古代少女12岁开始为自己制作的嫁妆

  鲁绣是山东著名的传统工艺,是我国刺绣工艺最早的品种之一,也是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鲁绣一般以暗花绫绸做底衬,以彩色合股“衣线”做绣线,这是与诸多名绣不同之处。

  上街于女士收藏的“鲁绣云肩百叶裙”,由上中下三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云肩36片,全部绣荷花,中部披肩绣有喜字、蝙蝠等吉祥图案,下裙44片,每片所绣内容各不相同,有折枝荷花、菊花、梅花、牡丹、百合、几何图案等,内容丰富多彩。此裙构思奇思妙想,布局疏密有致,题材生动活泼,色彩浓淡相宜,是清代少女出嫁时的服饰。

  “古代少女八九岁开始学绣工,12岁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嫁妆,到十五六岁结婚时,所用的绣品已备齐全。”鉴宝专家王凌华说,刺绣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采用多种针法,有平针绣、滚针绣、编结绣、打籽绣、盘金绣、盘银绣、纳锦绣等,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浓厚的民间习俗特色,风格以粗放为主,以精细为辅,工艺性、装饰性极强,题材选用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花卉、鸳鸯、蝴蝶等内容,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