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5版:玩*藏
3  4  
PDF 版
普通市民收藏满室“皇家贡瓷”
清代鎏金观音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普通市民收藏满室“皇家贡瓷”
藏家杨福安讲述与钧瓷大师的“对番儿”故事
中原网  日期: 2007-12-06  来源: 郑州晚报  
  手捧观音瓶,杨福安讲述起“对番儿”刘富安的故事
  □晚报记者 张柳/文 王梓 赵克/图

  “你说,钧瓷这东西,发于唐,盛于宋,从皇宫到百姓,得有多少故事!”“大师就是责任啊,他做的东西越来越好、越来越精。他是个合格的大师。”捧着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的作品,杨福安唏嘘不已。因为对钧瓷的热爱,杨福安结识了刘富安,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友谊。

  爱上钧瓷 带同事踏上“烂泥路”

  杨福安与钧瓷有着不解之缘。他20岁当兵就在禹州,对钧瓷却并不了解,只听老兵常说“咱待的这地方有钧瓷,家家户户都有钧瓷摆设”,但年少懵懂的他还不知道钧瓷的好处。

  真正爱上钧瓷已是1999年,在陈寨花卉市场一个钧瓷摊位上,他买到了第一件钧瓷藏品——观音瓶。

  对钧瓷的喜好一发不可收,他通过不断学习,从门外汉成了行家。当年的观音瓶早已送人,如今明亮的射灯下是一室钧瓷在闪着幽静的光泽。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杨福安的爱好起初并不为同事们所理解。然而,长期的熏陶,使杨福安有了伴儿,一二十位同事开始喜欢上了钧瓷,李京民就是其中一人。他经常和杨福安周末开车到神垕村。

  说起最初拜访钧瓷产地的日子,李京民对那条“烂泥路”印象深刻。2001年,在从禹州市往神垕村的路上,一段17公里的土路正在修筑,雨中湿滑的泥浆埋住了半个车轮。“我们6个人推车,整整推了17公里,夜里12点才跑到家”。往事已成回忆,但讲起来还是有许多乐趣。

  “对番儿”大师

  手捧钧瓷话当年

  一次次的拜访中,杨福安认识了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那时候,我们每个礼拜都去,有时一周去两三次”。“福安”和“富安”音似,两人之间的友谊便多了层兄弟般的亲情。“这用土话叫对番儿”。

  刘富安酷爱钧瓷,40岁就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的技艺可谓有目共睹。钧瓷生产大多在北宋,当时专供皇家,每一款都有备案名录,如今的钧瓷大多按照传统工艺技术生产。有人说刘富安的作品可与北宋制品媲美。刘富安说:“我生活在现代,要养家、吃饭,讲究成本,比之古人相差甚远呀。”

  刘富安带着作品到国外参展经过海关,海关人员为他的精美作品折服,一致向他敬礼。到了展览地,政要名流纷纷与他讲价,要求降价,并故意拖延时间。“货到地头死”是为免来回运输成本,商家一般都会对产品降价处理,然而刘富安带回了所有的参展作品,一件未售!“大师作品代表国格,怎能降价廉售?”杨福安对此露出敬佩之意。

  作为“对番儿”,刘富安的慷慨却让杨福安为难。“他不让我掏钱买,总是要送给我”。正因如此,杨福安仅收藏了刘富安的30多件作品,他说如果大师肯让他掏钱买,自己的藏品就能更加丰富。如今刘富安已仙逝,杨福安和同事还常常抽空去看看嫂子。捧着一叠叠与刘富安的合影,杨福安再次沉浸在回忆中。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