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6版:文娱聚焦
3  4  
PDF 版
千层山遮不住满面愁 难忘难舍“银环”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千层山遮不住满面愁 难忘难舍“银环”走
魏云遗体告别仪式昨日举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送别
中原网  日期: 2007-12-08  来源: 郑州晚报  
  告别魏云,戏迷和家属失声痛哭
  魏云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各界群众向魏云的遗体告别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任宏恩、杨华瑞等痛别合作伙伴和多年好友
  各界群众自发敬献花篮
  殡仪馆大厅内一直放映着魏云生前演出的电影戏曲的照片和录像片段,引人哀思
  现代豫剧《朝阳沟》是几代中国人的戏,第一代银环的扮演者、我省著名现代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魏云的离去让很多人感到惋惜。12月7日早上,初冬的郑州天气十分寒冷,但是社会各界人士和众多戏迷一大早都赶往郑州殡仪馆送别魏云。

  晚报记者 王冉/文

  张翼飞/图

  重温《朝阳沟》选段感慨深

  早上不到9时,记者就见到殡仪馆门外已经围满了人,他们大都是自发而来,这里有魏云老师生前的各界好友和戏迷,也有很多和魏老师素昧平生的普通观众,他们身上都戴着白色小花,神情凝重。在告别仪式开始前,大厅里播放着魏云老师的《朝阳沟》选段,那优美动人的唱腔,让人感觉魏云老师音容笑貌一直在我们脑中萦绕。

  大厅正前方一副挽联格外醒目:“唱城市唱农村殷殷深情,人也留地也留哀哀我心。”大厅两侧的挽联是:“一生一世献身戏曲现代戏,千家万户怀念银环朝阳沟。”横批:“豫剧表演艺术家魏云老师千古。”表达了广大戏迷对魏云老师的无限怀念。灵柩中的魏云老师在黄白相间的花朵丛中安静而祥和,正上方大幅遗像上的她温柔含笑,亲切可人。两侧还摆放着大家最熟悉的《朝阳沟》剧照。

  “拴保”哭诉“银环”没有兑现诺言

  记者在贵宾室里见到了前来为魏云老师送行的王善朴、杨华瑞等老艺术家,他们个个泣不成声。当年《朝阳沟》中拴保的扮演者王善朴老师在范军的搀扶下,痛哭着反复念叨:“她以前还跟我说,我们多年合作是老同学老战友老搭档了,我们要合作‘白头到老’,没想到她先走了,没有兑现她的诺言啊。”遗体告别仪式上文化厅郭俊民厅长宣读了魏云老师的生平简介,高度评价了魏云辉煌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戏迷无法接受“银环”离去

  简单而庄严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仍有不少魏云生前的好友、同事和戏迷久久不愿离去,他们都聚集在大厅外,纷纷表示无法接受魏云的离去。68岁的彭功慧告诉记者:“我电影版《朝阳沟》、戏曲版《朝阳沟》都看过,而且都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可我从来没有见过魏云本人,这第一次见想不到就是来送她。今天一大早我是转了两趟公交车来的,听她的戏听了这么多年,一定要来送送。”46岁的戏迷马梅说:“《朝阳沟》里只要是魏云老师的唱词,我全会唱。这个戏写得太好了,作词作曲都好,演员演得也好,非常符合那个年代的人物,现在魏云老师不在了,我们心里真失落呀。”

  高洁(饰演拴保娘):

  我们演《朝阳沟》前就是好姐妹

  高洁老师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去追悼会现场,老伴代她送了魏云最后一程。高洁老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回忆:“当年《朝阳沟》是用了7天的时间突击出来的戏,不过那是人物形象早就在杨兰春老师的脑子里活了,所以一边写一边排也很快。但是当初谁也没想到后来这部戏会这么火。”其实高洁和魏云在没有演《朝阳沟》时就已经是好姐妹了:“那时她15岁,我17岁,她是我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她小时候长得可漂亮了。后来我们都住在一栋楼里,楼上楼下,我们真是一辈子的好姐妹啊,你说她走了,我能不难受吗?”

  张月婷(第二代银环):老师给我表演机会

  张月婷是20世纪70年代的银环扮演者,后来他也演过银环娘。当年张月婷在县剧团也是大红人,后来被省三团召过去,但是到了省团一看,自己根本不行,连个群众演员都上不了,天天只有看戏的份。那时演银环的演员都排了七八个,她总是在最后。有一次杨兰春让张月婷当着大家唱一段,她没见过那场面,一紧张没唱好,还是排在最后。后来还是魏云老师对团里说,给张月婷试试的机会吧,感觉她与人物比较接近。“后来我就经常和魏云老师一起演出,她从唱腔、舞台、人物创作上给了我很多帮助,但是告诉我不要刻意模仿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张月婷一直牢牢记着这话。

  杨红霞(第三代银环):老师亲自给我示范动作

  我们在现场见到了第三代银环的扮演者杨红霞,她提起魏云老师就说:“我是受益最大的人了,2001年剧团选接班人,是魏云老师亲自推荐我演银环的。”魏云老师在艺术上要求很严格,经常主动给年轻演员说戏,她看着年轻演员成长心里很高兴,但嘴上从来不夸。杨红霞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11套《空中剧院》来录制节目,《朝阳沟》的演员们都去了,又请魏云老师来说戏,魏老师当时就说我挑水的动作不好,又亲自给我示范,结果还摔了一跤,把我们都吓坏了。”

  赵国红(朝阳沟村干部):

  魏云来演出我们像过年一样

  《朝阳沟》的影响早就远远超出了戏剧领域,已成为河南人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一部《朝阳沟》戏不但红了一帮演员,也让大家记住了登封朝阳沟。记者辗转采访到了朝阳沟村干部赵国红,他告诉记者:“在我们村里《朝阳沟》就是村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都会唱。魏云他们三团的老艺术家每次去我们那儿慰问演出,我们都跟过年一样,大家都跑出去两三公里去迎接。现在我们知道魏云老师不在了,说啥都要去看看,我们村民自发去了十几人,一定要去送她最后一程。”

  儿子王宇:母亲一生都在为戏曲作贡献

  魏云老师有两个儿子,二儿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母亲开始演《朝阳沟》时还没有我呢,那时也没有感觉家里为《朝阳沟》这部戏骄傲,不过我从小也是听着这部戏长大的。”让王宇感受最深的是:“我母亲一生都在为戏曲作贡献,她们那一代老演员是最辛苦的,经常是打起背包就下基层演出了,离人民最近的地方就有她们的身影。每年春节她都很少在家,经常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常到5月份才回到家,冬天那些最艰苦的地方都很冷,常常把母亲的手冻得通红,但是她从来没有怨言。”

  杨光(杨兰春儿子):千万不要告诉我父亲

  杨光是郑州日报的摄影记者,但是他昨天早上去参加魏云老师的追悼会时,并没有拿相机,他就想以一个晚辈的身份去送送老人家。在杨光的眼里魏云老师是一个不喜欢张扬、很低调的人,但是对艺术很执著、很认真。杨光嘱咐晚报记者:“千万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我老爸,去年王基笑老师去世也是在12月5日,和魏云老师相差整一年。我要像去年一样,把这个秘密保守到终点,让他们在来世再团聚,给他保存这个美好的印象。他们那一代人的感情太好了,要是老爸知道比他小的魏云、王基笑都不在了,一定受不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