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郑州故事万元争霸赛
3  4  
PDF 版
住房进行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郑州故事万元争霸赛08号作品
住房进行曲

中原网  日期: 2007-12-12  来源: 郑州晚报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鸡窝楼”。

  晚报记者 张翼飞 图

  郑州一棉公司(原郑州国棉一厂)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职工住宅楼。晚报记者 张翼飞 图
  

  

  抱着儿子住进了“妈妈楼”

  我结婚那年赶上纺织厂住房空前紧张,夫妻俩同在本厂上班也很难分到一间小房。结婚跟没结婚差不多,男女仍然各住各的单身宿舍。当时这种情况很普遍,谁也不会因此表示不满。

  厂领导也很同情我们这些苦命鸳鸯,特别照顾我们每月免费到厂招待所同居两个晚上。那时候的年轻人思想很不开放,不好意思公开去过“礼拜六”,往往两三个月也难圆一回春梦。

  就这也不影响我儿子在1966年降临人间。妻子产假期满后便抱着儿子住进了“妈妈楼”。

  所谓“妈妈楼”是在一间20平方米的屋子里铺设4张大床,一个母亲占据一个床位。4户人家共居一室,只准母亲和婴儿居住,父亲不能随便入内。即使是白天父亲想要进屋看看孩子,也得先喊“报告”,得到所有母亲的许可后方可进屋。

  直到儿子两周岁时厂里才分配给我们一间简易住房。9平方米一个房间,3家共用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厨房。一张大床一个书桌便塞满了9平方米的空间。尽管小了点但毕竟有了私人空间。我给它起了个雅号叫“温馨方舟”,因为小屋成正方形。

  在这9平方米的“方舟”里一住就是10余年。1974年小儿子呱呱坠地,四口之家更显得拥挤不堪。

  80年代我们搬进“鸡窝楼”

  到了1980年,厂里建成一批三层红楼。为节省用料红楼盖得很低矮,房形外观萎缩,没有一点楼的气派,工人们给它起了个绰号——“鸡窝楼”。

  “鸡窝楼”每个单元为一间半,实用面积21平方米。单火,明走廊,两家共用一个厕所。

  我有幸分得三楼的一个单元,搬家时心情激动,特意请来几位好友共贺乔迁之喜。酒席中间朋友还即兴赋诗一首。诗曰:“恭贺仁兄又乔迁,离却方舟天地宽。有朝一日重抖擞,飞出鸡窝冲云天!”

  我和妻子住在7平方米的小屋里,两个小伙子进驻12平方米的大房间。开始置买些家具,家的情调日渐浓郁。

  1985年大儿子参加工作3年后结婚成家单位分给他一间住房。大房间归小儿子一人拥有。我拍着小家伙的头对他说:“你小小年纪便有了如此宽敞的安乐窝,以后娶妻生子都不用犯愁了。”他傻笑不语,脸上写满优越感。

  搬出“鸡窝”乔迁新居

  1991年小儿子接了我的班,这时候厂里开始试行集资建房,此后每年都有一批七层高楼拔地而起。不少原先住房紧张的职工通过集资搬进了更为宽敞的新居。起初小儿子没啥反应。直到几年前几户邻居搬迁之后他便开始向我发难了。那天他郑重地问我:“爸,你打算把存款咋开销?”

  我说:“自然是准备为你操办婚事用啊。”

  他说:“先拿出来集资买房吧。”

  集资买房可不是个小数目,说实话我从没考虑过。于是我语重心长地跟他忆苦思甜,给他讲“妈妈楼”和“温馨方舟”的故事,给他背诵《陋室铭》。过了几天,我还特意写了一个条幅“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贴在他的书桌上方。谁知这些良苦用心根本无济于事。他竟然用红笔在那个条幅的下面批写道“没有傻凤凰 甘心住鸡窝”,还画了一个硕大的惊叹号以示抗议。

  没过多久儿子公然向我摊牌:“爸,我已经谈成一个女朋友,人家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住新房。”口气强硬如同最后通牒。

  当晚我和老伴算起了细账:如果儿子的女朋友那里赞助一些,加上家中多年的积蓄,再向亲友们借点,今年集资买房问题应该不大。第二天我和老伴便开始分头行动为儿子的新房“集资”。

  2000年初,儿子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新房的钥匙。两室一厅70平方米的新房功能齐全,宽敞,明亮,以往恐怕厂长也住不上如此气派的楼房。

  这一年小儿子三喜临门:乔迁新居,结婚成家,年底又喜得千金。我和老伴如今仍留守在“鸡窝楼”里。儿子和儿媳妇曾多次动员我们搬到新楼跟他们一块儿住,都被我们婉言谢绝,因为我知道“鸡窝楼”早晚要拆,到时可以优惠买到百平方米以上的新房。那时候就真的可以搬出“鸡窝”,抖擞精神,一飞冲天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