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朝阳沟吟唱五十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朝阳沟吟唱五十年

中原网  日期: 2007-12-19  来源: 郑州晚报  
快人快语的王巧玲

朝阳沟村委办公大楼

  (上接C06版)

  王巧玲打小一心只想学戏

  走进“戏曲之乡”朝阳沟村

  我们在路边一个电线杆上发现了一个蓝色的招牌“朝阳沟艺术团”。照着上面的电话,我们拨通了艺术团负责人的手机。王巧玲快人快语,让我们在朝阳沟村委等她。我们这才注意到北边的院落,一座挺新的办公大楼上矗立着火红的三个大字“朝阳沟”,五星红旗在“朝阳沟”三个字中间迎风飘扬。

  当王巧玲风尘仆仆地赶回来时,我们已经在村委大院徘徊了一会儿。院子里摆放的大鼓和乐曲,让朝阳沟村“戏曲之乡”的名头更加真实。

  从王巧玲口中,我们得知,《朝阳沟》的影响早就远远超出了戏剧领域,已成为河南人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文化现象。尤其是人们在文化娱乐、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举办晚会、假期休闲时,总爱请人演唱几段《朝阳沟》。《朝阳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成了民风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王巧玲的朝阳沟艺术团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艺术团现在有全职演员10余人,业务量多时,村子里还有一些村民来兼职。演出少的时候,大家就在村委大院里排戏练戏,朝阳沟人爱戏,他们的排练总会吸引许多老老少少扎堆过来。每逢过年过节,团里的演员就会敲敲唱唱,和老百姓一起娱乐,这不仅增进了演员和戏迷的交流和感情,还让他们的戏永远贴近真实的百姓生活。

  村民丙——王巧玲和她的朝阳沟艺术团

  三

  晚上王巧玲也会在登封的茶楼演出,唱《朝阳沟》的时候最多。如果顾客不特别要求,她就选择唱自己新改过的词,歌词中唱出了朝阳沟现在的变化:“银环儿你可要看一看,咱这里四季都是好风景,旅游产业赚大钱,乡镇工业有活干,人人个个都喜欢,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王巧玲不是朝阳沟人。与朝阳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王巧玲童年,家人带着她来到朝阳沟村看河南豫剧三团的演出。“那天我在演出现场,一下子就被《朝阳沟》给深深吸引住了。当时自己觉得这出戏怎么这么好听啊!”

  看完《朝阳沟》这出戏,王巧玲学也不想上了,一心只想学戏,便跑到自己家乡卢店镇的一个戏校。学校当时收了80个学生,因为练功很苦,中间不断有人退学,到最后只剩下一半。王巧玲是其中痴迷于戏的一个。

  三年后,王巧玲开始可以独自登台演戏,当时学校还常常组织到乡、镇上演出,这让王巧玲兴奋不已。后来镇里成立了一个剧团,学校的老师便把王巧玲他们那批学生全部带到了朝阳沟,在20世纪80年代,朝阳沟名气已经算是很大了。“我们唱戏的都为能来到朝阳沟而高兴,大家都说,唱到朝阳沟就算是唱出国哩!”

  朝阳沟农家大院

  王巧玲成了朝阳沟村的媳妇

  □晚报记者 苏瑜 袁建龙

  实习生 任中敏/文 图

  来到朝阳沟的王巧玲很快便融入到了这个有着“戏曲之乡”美誉的朝阳沟村,“村里人厚道,而且村里人特别喜欢听戏,到朝阳沟以后,我们团成天演出,而且我和我的爱人就是因戏结缘的。”讲到这里,王巧玲爽朗地笑了起来。

  《朝阳沟》一直给王巧玲带来好运,21世纪初,享誉全国的“梨园春”戏剧大擂台开擂了,王巧玲被豫剧三团当做娘家人邀请去助阵参赛,结果王巧玲凭着《朝阳沟》一下子夺得了一等奖。获奖后的王巧玲自然对朝阳沟这块戏剧宝地更加充满依恋之情。

  为了让带给她好运的《朝阳沟》再次慢慢火热起来,为了让朝阳沟村始终保持“戏曲之乡”的氛围。爱上这片土地的王巧玲便自己出资,利用《朝阳沟》这出剧的活字招牌,于2006年12月成立了“朝阳沟艺术团”。

  今年6月30日,河南省豫剧三团又回朝阳沟进行表演,唱了两天戏,并赠给朝阳沟村委一块匾,匾上金光闪闪地刻着两行字:回娘家亲如骨肉,同携手共创辉煌。用王巧玲的话说,河南豫剧三团因朝阳沟而出名,朝阳沟因河南豫剧三团而得名。而这块匾刻着的是对朝阳沟再次升起的希冀。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