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郑州故事
3  
PDF 版
郑州故事 万元争霸赛 13号作品
我在中原找到了审美的制高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我在中原找到了审美的制高点

中原网  日期: 2007-12-21  来源: 郑州晚报  
  《一方水土》 曹新林 作
  毕业后我选择了郑州

  半载人生,风风雨雨,虽不能说是脱胎换骨,大半生的求索使我在中原的深处寻找到了心中审美的制高点,寻找到了青年时期就为之向往和之后数十年奋斗积淀的精神归宿。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作家梁斌在小说《红旗谱》中成功塑造出英雄人物——朱老忠,而后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巍将其转换成电影视觉形象,那倔强、朴实、厚重和豪迈感动了好几代人,当时在广州美术学院就读的我也由此深深地被北方的豪情所吸引。

  毕业后,我来到了河南,来到了黄河之滨郑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40多年过去了,我亦由一个南方稚嫩青年学子,“风化”成为有些许阅历的花甲老人。半载人生,风风雨雨,虽不能说是脱胎换骨,大半生的求索使我在中原的深处寻找到了心中审美的制高点,寻找到了青年时期就为之向往和之后数十年奋斗积淀的精神归宿。

  有一种美,叫古朴和浑厚,在茫茫中原大地,处处可见。洛阳龙门石窟、郑州巩义石窟寺、安阳万佛沟以及散落在田间村野的石刻造像,在经历了数千年风霜磨砺后,轮廓已模糊不清,彩绘已失去了鲜艳,表浅的细节已经若隐若现,时空冲刷了华丽的世俗,留给世人对远古历史和神秘佛国的无尽遐想,或者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禅的思绪。同样,一块四五千年前的彩陶片,一方敦厚而精致的汉砖,一尊肥美的唐俑,一幅北魏墓志铭拓片……它们向我们展示着逝去的美,古老的美,变迁的美,磨砺的美,造化的美,厚重、古朴、苍茫、深刻!

  我们还可以在老人的形象中找到同样的审美感受。一抹承载过幸福与痛苦而今淡然相对的脸,一双阅尽人间艰辛矇眬的老花眼,骨骼隆起、脊梁弓弯瘦削的躯干,还有浑身刻画着生命故事的褶皱……相对于人生的青春与健壮,老人缺乏美丽与清纯,却充满深刻的苦涩、成败的悲凉、还有晚霞的酸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为,我来自农村,身上记录着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和他们处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中;因为我对中原文化有着太深厚的感情,40多年的熏陶,使我浑身散发着黄河的气息,标记着中原大地的体温。

  也许在自己6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奋斗抗争的艰难,感受到太多的重压与伤痛,因此,内心的倾向,对于古与老这两种元素散发出的视觉信息,每每敏锐且认同。因为是画家,日积月累,就有了我画的那许多有关老人的作品,如《粉笔生涯》《抬头望柳》《老前辈》《世纪老人》《静静的村夜》《一方水土》等。

  油画《一方水土》,2003年开始画,去年完成,用了3年多时间,是在长期画老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与中原古文化酝酿的结果。

  题材来自于在中原地区农村采风。几个老农在化雪天谈笑休闲,老人们在晚年无牵挂的幸福感、豪迈感,笑傲风雪,笑傲落日,笑傲黄昏。因为背景的不确定,原野、村头、山地来回变更,画来改去,看不到画的前景,郁闷中,时间已熬过去近3个年头,依然无助。

  一次从安阳返回,一路游览名胜古迹,感怀甚深。一种偶然的冲动,将画面背景改为石窟,霎时间,文化感处处闪现,我激动了。当时有朋友说,这是好题材,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文化旅游……我真没有这份对时代新气象的敏锐,然而一种古老中原文化符号和当代中原人群的重叠,我感到,没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了。有如下棋,一招得益,全盘皆活,在画面起死回生的过程中,一鼓作气,把自己的形象也置于画中。

  因为,我来自农村,身上记录着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和他们处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中;因为我对中原文化有着太深厚的感情,40多年的熏陶,使我浑身散发着黄河的气息,标记着中原大地的体温。由此,将中原古文化、当代中原人群及本人三位一体,通过视觉形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画面,删除情节,构筑符号。他们之间相互映衬:那淳朴、憨厚的当代中原人群是不是千年佛像的俗身转世?石窟菩萨的若隐若现在诉说着远古人间的冷暖?或淡然面对今世的日丽风寒?

  啊,朦朦胧胧站在一旁的我在沉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文化即水土,文化即人。一方水土,可见可闻,是地理,是历史,是人文,是艺术家的胎盘,永远的养分……

  作者简介

  曹新林,1940年6月生于湖南望城,油画家。曾任中国油画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美协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