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5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饺子和三个郑州人的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大庇天下寒士 圈福千家万户
饺子和三个郑州人的故事

中原网  日期: 2007-12-26  来源: 郑州晚报  
擀饺子皮是一门功夫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

  爱吃速冻水饺的老胡

  12月19日早上9点钟,吃过早饭的老胡,照例从中原路的家中散步来到碧沙岗公园。天气越来越冷了,不过有“老年人乐园”之称的碧沙岗,热闹依然。陌生人见面,最先聊的就是天气,聊着聊着就有人提起了冬至。说到冬至,免不了要聊饺子。

  老胡没有插话。今年76岁的老胡是湖南人,24岁分配到北京机械设计院,39岁随单位调来郑州,距今已近40年。

  有着北京户口、久居郑州的南方人老胡,对饺子并没有太多特殊的感情。老胡的老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南北方饮食的碰撞,在老胡家里并不明显。在那个粮食配给的特殊年代里,老伴把所有亲戚家的大米都集中到他们家,供应老胡。在老伴的细心关怀下,老胡毫无排斥地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着北方的饮食文化。

  老胡吃饺子也有些年月了。尽管他不相信冬至不吃饺子会冻耳朵,但他每年这天都会吃,平日里隔三差五地也会用饺子换换口味。老伴已经不在,他吃的都是从超市买来的速冻水饺。“买贵的,好的,比如三全的灌汤水饺,好吃得很呢!”

  据说,饺子是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在公元205年发明的。当时张仲景刚从湖南长沙辞官,走在回乡的路上。彼时正是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隆冬季节,当他走到家乡南阳白河岸边时,见两岸很多忍饥受寒的穷苦百姓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一回到家,他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儿包成耳朵的形状,起名“饺耳”,放在锅里煮熟,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一大碗汤,两只“饺耳”,下肚后,只觉得浑身发暖,耳朵发热。就这样,百姓们的烂耳朵都被治好了。开张那天正好冬至,所以人们形成了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冬至之后,开始数九寒,一天比一天冷,慈悲的张仲景舍药也就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春,也庆祝没冻耳朵或烂耳康复,就仿照“饺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把这种食物称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后传为“扁食”),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祛寒饺耳汤”治愈病人的恩情。慢慢地,饺子在人们心中拥有了重要的地位,以致渐渐形成了逢年过节或重要时刻都要吃饺子的习俗,比如闺女出嫁、送亲远行等。

  因了张仲景的缘故,老胡对饺子这种普通的食物有了些感情色彩。“虽然我们今天已经用不着靠‘饺耳’来御寒或治冻烂的耳朵了,但‘大庇天下寒士’的慈悲心还是应该有的。”老胡说,如果每个人吃饺子时都能想到感恩和慈悲,那么,也对得起饺子这1800多年的历史了。

  不会包饺子的刘小姐教过日本人包饺子

  28岁的刘小姐是某事业单位的职工,像大多数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一样,刘小姐只会做简单的饭菜。

  如果从完整的制馅、和面、擀皮、折角、水煮这一包饺子的流程来说,刘小姐承认她应该划归到不会包饺子的那类人中。可命运往往爱开玩笑,不会包饺子的刘小姐在12年前,正儿八经地包了一回饺子,而且包出了“国际水平”。

  12年前,刘小姐是郑州九中的一名高中生,当时郑州市4家高中院校和日本一所学校建立联谊关系,选出优秀的学生与日本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联谊,平常大家用英语写信交流,年终对方以学习考察交流的名义来郑州联欢。

  “其他活动都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包饺子。场地是学校的大食堂,之前我在家里特意向妈妈突击学习了一番。你想啊,毕竟是中国传统的东西,到时候在外国友人面前包得太不像样,不是丢人丢到家了吗?”

  “与其说是包饺子,不如说是玩,不太会包的中国同学教给一点也不会包的日本友人,中国同学教得挺起劲,日本友人学得也不亦乐乎。只是等着吃饺子的时候,我们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要是煮出来饺子烂得太多的话,很没面子。”

  “结果我们吃的饺子非常好。日本朋友很高兴,还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说自己学会包中国的饺子了。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和日本友人包的饺子,后厨的大师傅们根本就没下锅,端上来给我们吃的都是厨师们事先包好的。”

  “这事之后,我挺受打击的,我立下决心要学包饺子,学做饭,艺不压身嘛,可决心是年年下,行动却是蜗牛速度,一转眼十来年过去了,我还是当年的水平。”

  丹丹家的饺子传统

  如果不说,没有人会相信,年仅21岁、漂亮时尚的丹丹竟然有着一手好厨艺,包饺子更是不在话下。丹丹来自驻马店,目前在郑州市陇海路一栋写字楼里工作。丹丹是典型的中原女子。关于饺子她有很多记忆。

  “小时候,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从面粉到饺子的过程,就像变魔术,我觉得很好玩,也凑过去伸手,每逢这个时候,奶奶都会想尽办法把我支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奶奶是担心小孩子包不好,饺子会烂,这在奶奶那些老一辈儿看来,是很不吉利的。”

  除了冬至吃饺子御寒外,饺子还是“贺岁”的佳品。到了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都要回到自己的家中,大家围坐在一起,有的拌馅,有的和面,有的擀,有的包,和谐温馨,其乐融融。这才是家的感觉!

  过年时吃的饺子和平常吃的饺子没什么两样,只是包在新年之际,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人们在饺子中寄托了对新年的期望,饺子也成了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象征。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人们将包好的饺子下入沸腾的锅里。

  丹丹说,2007年春节她没有回老家,在公司值班的她非常怀念一种声音,在她听来,这声音和鞭炮声一样,是过年的感觉。大年三十这一天,从早上开始,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响个不停,那是在为除夕夜的饺子作准备。剁肉声、切菜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好像是比赛似的,都想让自己家的剁馅声最响,时间最长,奶奶说这意味着‘长久有余财’(馅是肉加菜调的,谐音‘有财’),所以在妈妈剁好馅后,奶奶总是会让力气最大的爸爸接着再剁一阵子,为的就是听个声响。”

  摆放饺子也是很有讲究的。丹丹说,从小就听奶奶念叨“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摆放饺子是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称“圈福”。

  郑州人的饺子情结

  郑州人特别喜欢吃饺子,无论是欢度佳节还是款待亲友,无论是遇喜庆之事还是闲暇改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困难时期还是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饺子都是郑州市民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

  对郑州了解颇多的郑州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介绍说,郑州大石桥曾有一家饭店“饺子宴”一度成为和郑州烤鸭总店、少林菜馆、伊府面、蔡记、合记等齐名的知名饭店。饭店三层楼,营业场地400多平方米,据说有108个品种,分为宫廷宴、八珍宴、牡丹宴和百花宴等数十种宴席,可谓一饺一形,百味百饺。

  记者从郑州饮食公司的利保生口中得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郑州的饮食行业愈发地红火,饮食公司针对郑州人爱吃饺子的嗜好,准备开办一家饺子宴馆,当时西安解放路的饺子宴在全国是非常有名的,饮食公司便派专人前往学习,改良后,在大石桥开了一家饺子宴馆。时间是1988年,位置就在如今铭功路和金水路交会处的街角花园,1994年建立交桥的时候,饭店迁往了金海大道(现大学路)。

  虽然现在郑州也有了许多诸如“大清花饺子”等专营饺子的饭馆,但“老京都饺子宴”作为一家饺子老店,生意一直非常兴隆,遇上冬至等传统节日时,经常预订不上。

  “老京都饺子宴”经营的饺子有6大类110种之多,麻、辣、咸、甜、苦、酸诸味俱全,厨师们蒸、煮、烤、煎、炸、炝,大显身手,把我国古代唐宋元明清流传下来的各色各类饺子,以上百个花色品种展现在食客面前。

  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寓意吉祥的“四喜临门”、“百年好合”、“龙宫探宝”、“唐宫春寿”等品牌饺子,常引得食客食欲大增,栩栩如生的“玉兔献宝”、“金鱼摆尾”,常使食者不忍下箸,加之招待师每为食客送上一道饺子,就介绍饺子的品种、原料,以及历史典故和传说,可口的食品和字正腔圆的介绍,使食客大开眼界,大饱口福,被人们称之为诗一般、画一样的食苑艺术。

  除了这些专营的饺子馆,作为一道常吃的风味主食,郑州大小餐馆均有卖饺子的,有人戏谑道,用水煮的叫水饺,用锅蒸的叫蒸饺,半水半油用铛煎的叫锅贴儿。其实,饺子既是主食又是下酒菜,喝酒的人不是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嘛。速冻饺子问世后,饺子甚至和方便面一样成了快餐,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虽然郑州的两大名牌企业“三全”、“思念”速冻水饺早已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各大商场超市均有出售,但逢年过节,郑州人还是愿意买原料自己包饺子。全家动手包饺子讲的是一种节日气氛,一种生活乐趣。饺子的风味也只有在这现包现煮的忙碌中才能显现出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