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轧面机、绞肉机“咬人”事件,每年都有几十起。晚报记者 马健 图(资料图片) |
|
26日,本报A16版报道了高新区某公司一19岁女工李磊磊右手被轧面机“咬住”,消防人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救助,才将她的右手救出,但其两根手指已断裂。据了解,类似事件郑州每年都发生几十起。由于目前轧面机、绞肉机只有行业标准,没有强制标准,消防人员救助伤者不得不打起时间战,希望厂家改进设计,专家呼吁尽快建立强制标准。
晚报记者 张华 实习生 马庆龙
切开咬人机器,“时间战”考验消防员
“救助被‘咬’市民,会经常遭遇无处下手的困难。”高新区消防中队中队长杨朝波,参与了12月25日救助李磊磊的行动。
杨朝波回忆,那天,李磊磊用手把剩余的少量面团塞进轧面机,由于面团很少,机器运转很快,她的右手4根手指被卷进机器,有操作不当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机器设计有问题。“手被夹进辊轴,救助时辊轴还不能动。”杨朝波说,该机器通体只有一块铸铝块,没有缝隙也没有螺丝,根本无法下手,转动辊轴的话,还会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后果更加严重。最后,消防队员借助一把小锯,耗费两个多小时才锯开了铝疙瘩,将女孩的手指掏出。
今年11月,管城区也发生了轧面机“咬”人事件,救助花费了几个小时。当时在管城消防中队的杨朝波也参加了救助。他说,绞肉机“咬”人事件更严重,如果长时间救助不下,会影响伤者的治疗,“时间战”对消防官兵的考验很大。
机器设计不合理是事故频发主因
昨日,119指挥中心负责宣传的李卫军介绍,指挥中心经常接到市民被轧面机、绞肉机“咬”住的求助电话,“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每年都有几十起”。
对于轧面机、绞肉机屡屡伤人事件,杨朝波说,操作不当是造成事故的一个因素,但机器设计不合理造成事故频发的比例更大。“用手往机器里送面本身危险系数就很高。”杨朝波说,几乎所有的轧面机伤人都是因为用手送面造成的,如果设计时借助其他工具,“咬人”事件就会减少很多。
另外,轧面机、绞肉机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机器本身不可拆,有的拆除之后无法固定,让人无处下手。杨朝波希望厂家改进设计,使这类机器能成块拆除,减少救助时间。另外拆除部分后能固定,方便救助。
专家呼吁尽快建立强制标准
昨日下午,记者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了解到,目前轧面机、绞肉机只有行业标准,没有强制标准。而现行的几个行业标准中,最“古老”一种还是1986年制定的,已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况。
2006年,武汉一女士手指被绞肉机“咬”住,引起网民的大讨论,希望改进绞肉机类机器的设计。武汉工业学院机械系李诗龙称,绞肉机行业标准中虽有安全规范,但比较笼统,厂家设计时处理方法不同,事故发生率也不一样,希望尽快建立强制标准。
据了解,国家质检总局2003年曾对绞肉机进行过抽查,发现其合格率仅为48.5%。2007年8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对绞肉机、轧面机等电器再次进行抽查,合格率低于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