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1版:郑州县市
3  4  
PDF 版
每笔捐款都要电视广而告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每笔捐款都要电视广而告之
荥阳市出高招保障穷孩子读书
中原网  日期: 2008-01-03  来源: 郑州晚报  
  救助机构账目是否透明?被救助贫困学生身份是否属实?类似问题常因得不到救助机构及时准确的回答而让慈善本身遭遇信任危机,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避过推荐单位,实地核实调查被救助贫困生的真实身份,成立由赞助企业等多部门组成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在电视台详细公布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最终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树企业、市民对慈善捐助的信任’,从而保证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孩子们有读书成才的机会。”共青团荥阳市委书记朱桓霈说。

  晚报记者 王战龙

  通讯员 赵希金 李建文 文/图

  信任危机让求助者碰壁

  去年4月份捐资助学活动开始后,荥阳团市委找到一份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名单,然后分组先后联系了400多家企业,寻求企业赞助,动员他们奉献爱心,很大一部分遭到碰壁甚至是被讽刺挖苦。

  团市委副书记白栋回忆说:“有次到一个企业,在门口正好遇到企业老板,亮明身份后,老板很热情把我们请进了办公室,然而当我们说明了来意后,他的脸色立马由晴转阴,冷冷地来了一句:‘哦,你们不就是来要钱的吗?’我们只好把文件拿了出来,耐心地跟他解释,谁知他说:‘像你们这样的我见的太多了,我们企业最近没钱,等有钱再说吧,我还有点事要忙了。’

  “最后,也许是他听的不耐烦了吧,硬生生说了句:‘给你们200块钱,你们快走吧!’当我们走出厂门,看着手中的200块钱时,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一位老板曾直截了当地说:“我哪知道你们是不是把这些钱自己挥霍了?”

  问左邻右舍谁是真的穷孩子

  张淑平问女主人:“你丈夫在哪里?”

  女主人支支吾吾地回答:“嗯——在外面打工。”

  “在哪打工?”

  “在建筑工地。”

  “你申请救助的那个考上大学的女孩是你女儿吗?我们要看看她的录取通知书!”

  “她也在外面打工没有回来。”

  “学校放假了,在家总得有个住的地方吧,通知书总该在家吧?”

  “她在上街区赁房住。”

  “你得说实话,你不说我们也能调查清楚的。”这时女主人犹犹豫豫地说这并不是她的家,她申请救助的女学生是她侄女,家庭条件不错。

  这是去年8月15日共青团荥阳市委学生部部长张淑平在核实贫困生真实情况时的一幕。

  从去年5月份开始,6、7、8三个最热的月份,司机老吴开着“长安之星”载着核查人员奔波在各个乡镇,3个月几乎跑遍了荥阳全境。“按照基层乡镇和村里上报的贫困生名单,经过逐一核查后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虚假的。”张淑平说,走访过程中不但发现了虚假的贫困生,也发现了部分真实贫困却没有上报的家庭。

  救助名单中的假贫困生

  亲身体验过救助工作遭遇的信任危机后,荥阳团市委决定下决心做好贫困生身份核查工作。从2007年5月9日开始,共青团荥阳市委把上报的4000多份表格挨个筛选一遍,从中挑选出相对比较困难的青少年作为重点对象,他们避开乡镇村干部领路自己找地方。

  张淑平向记者介绍,去年6月份的一个下午,他们费尽周折找到住在邙山上一个叫黄金箱的孩子的家,遗憾的是家里没人。但他们从黄金箱邻居处了解到,他和年迈多病的老父亲相依为命,生活极其困难。

  两个多小时后,已是晚上8点,仍然不见人回来,考虑到回去的山路崎岖,天黑不好走,张淑平拿出纸和笔写了张便条用胶布结结实实地粘到黄金箱家大门上:“金箱同学,我们是团市委的工作人员,今天来了解你的家庭情况,准备对你实施资助,很遗憾没有见到你,请速回电话……”第二天,黄金箱回了电话,他们又赶到了黄金箱的家。

  救助账目电视台广而告之

  “受助对象信息真实只是一个方面,最主要是捐助账目的透明度。”一位企业老板说。

  朱桓霈说:在团市委联系企业选求救助资金之时,有不少企业家都说过类似的话,再三考虑后他们成立了荥阳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公室,负责荥阳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报名登记、资助者登记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制定荥阳市青少年健康成长财务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捐助基金。

  “捐助哪个学生,并不是团市委自己说了算!”朱桓霈告诉记者,团市委只负责核实所报学生资料真假,如果需要捐助,必须再次带领捐助者实地考察,捐助者同意后才能最终确定被资助者名单,同时要求被资助学生每学期给捐助企业汇报一下学习成绩、生活状况等。

  捐助基金管理委员会绝大部分决策人员由捐助企业、捐款市民、团市委三方组成,实行财务公开,哪个企业捐助多少,捐助款项资助了哪个学生,生活费多少、学费多少,所有的资金流向每周在荥阳电视台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一清二楚。

  朱桓霈说,通过实地核实和公开账目、资金流向,办法虽然笨了点,但是效果非常明显,在这样的措施实施后,重新树立了企业对捐助的信心,“现在很多企业主动上门询问如何捐助,并要求捐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