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二七商圈的解放路将重新焕发光彩 |
| 解放路正在修建 |
|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 文
晚报记者 常亮 廖谦 图
上接C05版
地标一
红红火火的王三米皮店
在郑州人的心中,王三米皮的知名度不亚于亚细亚。不要说到金博大逛商场的美女,就连在大上海、百盛逛完街的人也都宁可多绕些路来这里过过小吃瘾。
我们进店时是下午4点,并不是饭点儿,可排队买票的依然有四五个人。这家现如今红红火火的店曾经命运坎坷,不断颠沛流离。
据孙姓负责人介绍,王三米皮店是1996年王志夫妇在自由路上开办的,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家店铺不停地搬来搬去,总是不能长久固定下来。2005年,由于民主路拆迁,王三米皮总店搬到了解放路派出所旁边。据解放路总店负责人杨太岭回忆:“当时不大的总店,每天来人都很多,常常要找人拼桌,很多人都喜欢吃米皮,以前还是对面民主路小巷子里的一家黑黑的小店时,就经常有很多人去吃。”
后来由于亚细亚酒店拆迁,生意不断扩大,又从派出所旁边挪了100米左右,并且扩大了自己的地盘,扩大至现今的200多平方米。
总店收银台的收银员任小柯今年23岁,从王三米皮总店搬到解放路后便一直工作到现在,谈及解放路上王三米皮总店的变化,任小柯笑了起来:“真要说变化,就是生意越做越好了。其实解放路只能算是二七区繁华商圈内比较偏僻的地方了。但是我们的王三米皮总店牌子打出去了,所以酒香自然就不怕巷子深了。”
让郑州饕餮一族惦记的不仅仅是王三米皮,据网友盘点的郑州不得不尝的小吃一文所写,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旁边,一家叫“小广东”的店榜上有名,“门脸虽小,但那里的广州靓汤很地道”。
其实民主路修建之前,里面有不少好吃的,最让人们怀念的就是伊府面。“伊府面是郑州一种特制的面食,原来最正宗的是在紫荆山宾馆的那家少林餐馆,我小的时候,爷爷每次来郑州都要带我去吃,以致我到现在都想着。”一位网友留言道。
伊府面是郑州传统风味名吃,堪称“速食面的鼻祖”。其实伊府面的制作相当考究,先把面粉和鸡蛋混和成面团,搓打到筋度均匀再抻成面条,盘成一盘下油锅炸,半熟取出,面的颜色不至于太黄也不至于不脆,然后上一沙锅的高汤,加入已炒好的肉、海参、鱿鱼、笋、菇、银耳、红枣、豆腐皮、小粉条等配料一起煮,熟后色香味俱佳,汤汁厚重乳白,面筋道而爽滑。
地标二
市二院,如今人去楼空
解放路西头,原来分别为郑州供电局和郑州市公教医院的大楼。郑州供电局早已搬走。公教医院先改名郑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后又改名市第二人民医院,它主要以眼科与急救为主,因为修建立交桥,曾经风光一时的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07年搬迁到航海路上。搬之前,顾虑重重,搬之后,才发现在缺少综合医院的西南地区,二院的到来是明智之举。
记者在采访路上巧遇一位老人,老人名叫闫永生,他告诉了记者一些老故事,这位在解放路附近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说起曾经的变化,感叹不已。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意大利籍传教士贾士谊等人来郑州传教,他为了发展教务,多聚些教徒,就于民国元年(1912年)在慕霖路天主教堂的旁边创设了“天主堂医院”。开始时,有平房两间,设备简陋,药品很少,由一位意大利籍修女负责医疗事务,以免费给人治疗眼科疾病为主。后来,教务发展了,教徒多了,1924年医院进行了扩建,增添了一些设备,并于这年3月1日改名为“公教医院”,开设有内、外各科,设病床50张,病房划分为一、二、三等。到1948年,医院病床发展到120张。1953年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接管,仍用原名“公教医院”,1964年改名为郑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后又改为现在的名字。
“没拆迁之前,这里是一排排旅店、门面房、居民住户,去年9月份拆迁后,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土地。好像是要建写字楼。”闫永生说:“这些年解放路似乎被人遗忘了,马路没宽,建设也没有太大的起色,连个公共厕所都没有,很不方便。”
在解放路南,是一家连一家的机电产品店铺,在解放路北,是拆迁后遍地的建筑垃圾,由于解放路邻近火车站广场与二七广场,这里将是新一轮郑州开发建设的热土,我们在空地上支着的旗杆上看到了一个“郑州世贸商城”的标语牌,可以推测,不久的将来,这里应该是繁华地段。“在2002年以前,这可是人来人往、人人皆知的大医院。”讲起自己的故事,闫永生有些不好意思,他曾经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当过很长一段时间陪护,见多了生老病死的他说,人活着真好,健康就更好!
记者手记
不久前,郑州解放纪念碑建设研讨会在郑州举行,解放路是建议设立纪念碑所在地之一。这条颇有历史价值的道路正在迎来新生。
随着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中心市场的建立,这里将成为郑州安排农村人力就业的一个重要工作基地。随着解放路跨铁路立交大桥的开工建设,一个全新的解放路将重新定位,并以崭新的恣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找回曾经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