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解放路,2008年之前的日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纪念郑州解放六十周年之一
解放路,2008年之前的日子

中原网  日期: 2008-01-09  来源: 郑州晚报  
  解放路上的古式建筑
  20世纪80年代的解放路
  20世纪70年代解放路上的新华书店
  20世纪50年代的二七塔
  2008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近千名郑州市民聚集在解放路和二马路交叉口西侧的劳务市场,酝酿了20年之久的解放路立交桥奠基仪式正在举行。这一天,让二七商圈中略显寂寞的解放路再次引起市民的关注。

  在喜迎郑州解放60周年之际,在郑州市第一座斜拉式立交桥带着人们沟通郑州城市东西重任的希冀一步步走来之时,郑州故事邀几位郑州市民一起走近解放路的往昔,了解这条历经沧桑的道路的光荣与寂寥。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常亮 廖谦/图

  它的辉煌

  当年,刘邓大军沿着这条路进入郑州

  解放路见证了二七纪念塔的变化,也见证了郑州这座城市解放以来的一切成就。它就像一位母亲,默默地守候在孩子身边,孩子一天天长大,它却渐渐老去。

  二七纪念塔是郑州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以它为中心辐射出去的路自然成为知名的道路,德化街、人民路、二七路,大家都耳熟能详,可除此之外还有两条路,别说外地人,就连一些年轻的郑州人也叫不上名字,那就是通往中原路地下道的正兴街和北京华联门前的解放路。两条路都不算长,可它们的历史却比二七广场还要早。

  解放路是解放后郑州市政府修建的第一条混凝土路面。1948年10月22日,郑州宣布解放。在郑州市民夹道欢迎的喜庆气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列队进入郑州城区,随后郑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从此,古老的、饱经沧桑的郑州进入了它发展史上的新阶段。全国很多城市都有解放路,但郑州的解放路最名副其实,因为当年刘邓大军正是沿着这条路线进入郑州城区的。

  “为修建解放路,1949年就开始动员人们拆迁了。当时先把金水河故道的臭水沟填平,沟两边的顺河街、迎河街,以及西端的慕霖路被合并扩建,宽20多米,长将近1公里,东起二七纪念塔,西至京广铁路线。工程挺大,大家天天盼啊,到了1950年,曾经脏乱差的河和路终于被改造成一条宽敞的水泥马路了,群众欢欣鼓舞,为庆祝完工,在解放路东头放映电影,晚上看电影的群众挤满了整个路面。”76岁的老郑州人罗大爷环顾了一下四周说,“大概离我们现在站的这个位置往东有个一二百米。”

  站在解放路东段往西望去,被车辆排得满满的道路让人感到拥挤,岁月的风霜模糊了曾经的故事,这条曾因宽阔平整而风光一时的道路,如今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道。

  其实二七广场的建成比解放路晚了近两年。1952年2月7日,全市各界人士数千人在解放路东头的广场奠基地公审杀害司文德、汪胜友两位烈士的凶手,此后这里方被定名为“二七广场”。也就是在那一月,为纪念两位烈士,人们建了一座木塔,塔为三截式,塔基是金黄色六棱形,高5米,塔身长方形,四边钉有百页窗式格板,高8米。塔顶为三角形,高5米,塔尖立一闪闪发光的红五星,象征“二七”精神永放光芒。这座塔矗立到1971年因故倒塌,时任郑州市警备区副司令员、郑州革命委员会主任的王辉组织重建了新塔,即现在看到的九层双塔,1973年这座塔在周总理的关爱下登上当年最具权威的媒体之一《人民画报》的封面,从此二七塔闻名全国,成为郑州城市的代表和象征。

  历史在2008年到来之际,赋予即将60岁的解放路新的使命——郑州第一座斜拉式立交桥将在这里与铁路西的河医立交桥接头,不久的将来,解放路将成为贯穿市区东西的一条要道。

  它的从前

  两条著名商业老街合成解放路

  解放路的前身——迎河街和顺河街,曾是郑州非常有名气的两条商业老街。金水河从西流经到此,河南岸那条街叫顺河街,河北岸的叫迎河街。

  据《商都遗梦》作者赵富海先生介绍,平汉、陇海两条铁路建成通车后,郑州工商业迅速发展兴盛起来,人口随之急剧增长,金水河右岸的顺河街、大同路、福寿街、德化街和左岸的迎河街、铭功路、长春路(今二七路)、太康路等,都很快变成了繁华的闹市区,商店林立,作坊遍布,就连一直荒无人烟、长满蓬蒿、坟墓遍地的老坟岗也变成了颇有名气、人气十足的游乐场和市民聚居区。

  赵富海先生现正在忙着出版《老坟岗》一书,而解放路正是当年老坟岗南部所在。他说,民国初年,金水河故道南边、德化街东边五虎庙一带开始繁荣起来,五虎庙东边的德聚楼和德义楼饭店名气大,属当时餐饮业的名牌店,生意好得很。顺河街和迎河街上的各类铺子也多起来。

  迎河街上有一家铁匠铺,生产的“赵家菜刀”非常有名。赵家菜刀,因在刀上砸有“赵”字,又称“赵”字菜刀,镗薄、刃利、耐用,是新中国成立前后郑州久负盛名的传统产品。郑州坊间就流传着“小泉剪子赵家刀”的顺口溜。

  相传铺主铁匠赵大魁是民国初年从商丘来郑州的,他在迎河街上开了个铁匠铺,做些零星铁器活继续生计。赵从小就跟着爹干零活,到成年时,熔、铸、锻、打、磨样样都会,制作妇女绣花用的小剪子、小孩玩的小刀等日用刀具也很在行。在卖这些小器件时,赵发现常有人问有没有菜刀。赵大魁认为菜刀是家庭日常生活必备用具,于是开始试制家用菜刀、铁勺、铁铲等产品,生意慢慢红火,日产菜刀三至五把,每天都能销完。赵大魁看好市场前景,增设烘炉,把生产重点转向菜刀,日产量增至十把左右。之后,门面扩至三间,开始招用学徒。后来赵见郑州餐饮业日渐发达,便又针对厨师开发了厨房用具。郑州有名气的饭店皆以使用赵家铁具为荣。

  它的繁荣

  解放路上四大建筑曾闻名全郑州

  随着河两岸以及周边一带手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兴起,金水河逐渐遭受污染,河堤及岸边的树木受到破坏,河道内倾倒的垃圾、粪土等逐年增多,河道雍塞,流水不畅,汛期河水经常泛滥成灾。到了上世纪30年代,水患频繁发生,灾害造成的破坏越来越大。

  1939年夏天,由于郑州西南一带连降暴雨,上游的洪水顺河下泄,金水河渲泄不及,造成四处决堤、漫堤,河水泛滥,涌入市区,繁华的商业街,平地水深数尺,铭功路被洪水冲成一条南北大深沟,德化街及周边街巷积水及腰,市区遭受水灾。这直接促使了1940年人工开挖新河道,从菜王(中原路与大学路交会处东)向北稍偏东挖起,至郑(州)广(武)公路折向正东,至燕庄附近白村与旧河道相连。河道开挖的土方全部堆到南岸,形成南堤,以保障南岸商业区的安全。这次金水河人工改道,使原金水河道废弃,每逢汛期降雨,旧河道积水,日久发臭,再加上垃圾堆积,慢慢变成了臭气熏天的臭水沟。

  1950年解放路建成后,市民甭提有多高兴了,当时有民谣传唱:“三街臭沟烂草屋,五虎庙中垒白骨,人民翻身当了家,臭沟变成解放路。”

  1979年改革开放后,解放路像久旱逢甘雨的禾苗,迅速发展,兴旺昌盛,街道两侧高楼林立,工商业单位达59家。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市支行、郑州市工商银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二七宾馆等都坐落在这条街上,还有二七区公安分局、法院、检察院、伊斯兰教协会。

  解放路是郑州市商业中心区的商业名街,也是郑州市重要的革命纪念圣地之一,这里的土地、建筑、商场、店铺等是近代史上郑州二七工人大罢工、郑州解放的见证,成为后人了解郑州历史的窗口。

  从北京华联走出来的张女士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在二七塔西大街度过,二七广场、解放路一带是她经常游玩闲逛的地方。她告诉我们,20世纪六七十年代,解放路上有四大建筑闻名全郑州。“一是郑州最大的书店新华书店,进入店内,满眼都是书籍,一排排书架一眼望不到头;二是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碉堡形状的自来水水塔,远远望去格外醒目,堪称当时郑州最高的建筑;三是郑州手工业大楼。当年手工业大楼,热闹非凡,仅郑州本地生产的物品就琳琅满目,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三转一响’,声名曾在中原地区红极一时,经常有外地客人来此购买;四是郑州市人民银行大楼。目前,除银行大楼尚存外,其他三大建筑均已拆除。”

  它的沧桑

  小楼清真寺与老坟岗的渊源

  解放路28号是一座阿拉伯式的建筑,门面上工整地写着“小楼清真寺”。两旁挂着一副对联:一边是“正信真光,通达乐园,信土恩惠”,另一边则是“真主宏恩,普济乾坤,众生得济”。从一条窄窄的楼梯口上去,我们遇到了小楼清真寺的负责人——帖伟杰。

  清真寺内布局小巧,上下两层30间为主体建筑,加上其他房屋共有49间。有沐浴室、大殿、讲堂和教长室。1985年9月,旧寺拆除重建。1986年5月,一座共有三层的阿拉伯式小楼清真寺竣工。一楼为学习室兼办公室,二楼供教民冲洗,三楼作礼拜,颇受回族群众欢迎。

  帖伟杰说,从明朝开始,不少人家到这里买地安葬亲人,经明清两代,原来的沙地成了一个墓冢累累的地方。当时这里的地势比周围高出约10米,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老坟岗”。本区回民差不多都以卖烧饼和馒头为业,以供给车站来往之乘客,还有卖牲畜的,生活不很困难。

  据他介绍,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真寺建设时,老坟岗已经比较有名气了。郑州何以形成以“老坟岗”为现代城市中心的格局呢?很多郑州人大概也不明缘由,这还是要从“巴巴墓”和“老坟岗”的历史形成和它的由来寻找答案。现在管城回族区原郑县“县衙门外”的后面有一所古老的寺院,叫郑州北大清真寺。其始建年代唐、宋、元、明,相传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明朝万历年间该寺住着一位来自西域阿拉伯的哲人默穆都哈,在郑游说传教,该哲人生前德高望重,深受广大回族百姓的尊重爱戴。亡故后被回族百姓葬在其生前所指定的地点:州城西门大道之北的“巴巴墓”。默穆都哈不远万里,历尽艰辛来到我国,毕生致力于阿拉伯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事业。后人为了缅怀他便纷纷出资,在他的墓包上修建碑亭、廊殿和一座颇具规模的墓园(现为二七区房地产管理所解放路52号院内,占地面积数亩)。

  从此,回族百姓逐渐在墓园周围依地而居生活,不断又有周边省市回族百姓迁栖于此。随后,迎河街清真寺(即现在的解放路小楼清真寺)和建益民大院女寺(现在的民主路清真女寺)相继修建,以方便他们的宗教生活,终于形成以老坟岗为郑州中心的商业、贸易、唱戏、小吃、杂耍、说书等传统文化的市场。这就是郑州老坟岗由墓而岗,由岗而市,由市而名的历史发展进程。它在郑州城区的变革、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人文和历史价值。

  解放路周边

  郑州是一个移民城市。铁路乘载着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到这里,湖北、浙江、山东,一路坐闷罐车而来。确切地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铁路子弟习惯上称其他区域的人为“社会上的”,行政区的人则称他们是“铁路上的”,西区国棉厂的被称为“西郊人”,而二七塔附近数公里范围内住的人,统称为“市里的”。大约半个世纪前,在行政区人和西郊人的意识里,“市里的”才是老郑州。

  而许久以前,在没有“行政区人”和“西郊人”之分的时候,“市里人”玩的地方,被称为“河北沿”。河就是解放路修建之前的金水河。河南边顺河街的东头靠近长春桥处(即二七塔附近)路北都是卖小吃的,路南是饭馆、浴池等一些比较像样的店铺,西头多是经营皮件、马鞍等车马配件的商店,在最西头路北有一座意大利天主教堂。河北边的迎河街仅有顺河街的一半那么长,也不像顺河街规范,大多是相面、算卦的小摊和其他零星摊点。但是迎河街直接连着繁华的西一街、西二街和老坟岗的南端,老郑州人把连老坟岗在内的这一带称做“河北沿”,人们一说到玩,不由得都说到“河北沿”。比起德化街、大同路,“河北沿”更大众化,它是集说书唱戏、看相算命、地方小吃、生活用品于一体的游乐市场,很像北京的天桥,是郑州当之无愧的“五彩大世界”!

  解放前,郑州几乎所有吃喝玩乐的内容都集中在老坟岗。老坟岗中间是片空地,有拉洋片的、变戏法的、唱戏的、说书的、卖大力丸的、卖各类小吃的、耍猴的、算卦的、看相的。当时老坟岗的老艺人,表演时不说场场爆满,但混个肚子圆是没有一点问题的,因为回民聚集,其各类小吃均显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气息。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6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