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0版:情感倾诉
3  4  
PDF 版
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

中原网  日期: 2008-01-10  来源: 郑州晚报  
  张海兰大娘是一位很让我钦佩的老人,她1959年小学毕业,还没到14岁就踏上了社会,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她努力工作,以“吃大苦、耐大劳”的奋斗精神,赢得了“铁姑娘”、“劳动模范”的称号……40多年过去了,让我们听听张大娘讲讲过去的日子、讲讲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吧!

  倾诉人:张海兰,女,62岁,退休人员

  倾诉时间:12月27日

  采访人:晚报记者 崔迎

  一封“求爱信”

  让家人着了慌

  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字典里,几乎找不到“爱情”这个字眼儿,对爱与婚姻的理解很简单,就是找个实在人能过好日子就行。说起我的过去,用一个字来表述就够了,就是一个“傻”字……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还不到14岁的我就当上了一名农垦战士,远离了家乡中牟,经过两天的颠簸跋涉,来到了偏远落后环境艰苦的河西走廊甘南地区。我们工作的地方属藏族游牧区,是一片荒凉的大草原,人烟稀少,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在一座废弃的寺院里,我们清理完成堆的牛羊粪,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当时还是孩子的我还忍不住哭着闹着要回家。时间长了,我慢慢适应了这种环境,还当上了一名神气的女拖拉机手。但是,远在河南老家的父母总是对我放不下心,时刻挂念着我,希望我有朝一日能回到他们身边。

  几年过去,我长成了一个大姑娘,婚事也悄悄地找上门来。我的婚姻大事是由一封“求爱信”引起的。那还是在1967年春节,在甘南地区工作的我回河南老家探亲,没想到到家后的第四天我收到了一封信,信是单位技术员陈老师写来的。他在信中说:“你常说父母不让你在外面结婚,你跟你父母讲一讲,如果你父母同意,你给我来封信,我到车站接你,咱在西安玩几天再一起回单位;要是父母不同意,你就不要在西安下车了……”显然这是一封求爱信,我妈一听信的内容立马坐不住了,姑娘大了,这样的信都写到家里来了,这怎么能行?妈妈问我对方的情况,我告诉她:“他是上海人,是大学生,他家4个孩子全是大学生,为人很好,就是眼睛不好戴个眼镜……”妈妈听后更反对了:“那不行,你的眼睛都熬坏了,再找个眼睛不好的,老了咋办?都是瞎子!”就这样,我和陈老师同事9年,他默默地等了我好几年,最终我们还是无缘……

  妈妈从此开始发动亲戚们为我找婆家,她担心我一旦在外面结了婚,就回不了老家了。也是在那一年,我的一个亲戚为我物色了一个,说是人老实能过日子就好。家人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只要家人同意,我没意见,天下“孝”字为先嘛。果然不久,对方给我寄来了一张照片,同事们听说都围过来看,看后大家都失望地说,他也太平常了……

  那段时间,我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也犹豫起来。而且这时候,我也收到了另一封求婚信,信是地区机械局李会计送来的,他们单位一位姓王的技术员看上了我,让李会计来当月下老人。李会计一听说我在老家找了对象便急了,苦口婆心地劝我说:“那个人你见过吗?你了解吗?你结婚后能调回去吗?成家过日子不容易……”李会计说得没错,而且小王确实长相好人也不错,在大家轮番劝说下,我在心里斗争了很久,想把照片干脆寄回去算了。

  “孝”字当头 我被骗结了婚

  偏偏这个时候,来自郑州的第三封信到了。我打开信,上面写着:“我告诉你一件事,我父母早已去世,是别人把我养大的,虽然现在这个家生活很苦,但我不能忘记养育之恩……我上学在路上都是赤着脚,到教室才穿鞋……”看到信,我哭了,我想这个人真可怜,我应该在生活上帮助他,就这样我决定嫁给他,嫁给这个素不相识的人……

  婚后,我才发现自己被骗了。我丈夫家兄弟姐妹7个,五男二女,生活也是很艰苦,但并不是如信中所说的那样。我这一辈子和人讲缘分,我被他骗了,想必这也是缘分,也是上天注定的吧!

  一次,爱人到西北探亲,我的隔壁同事把我拉过去问我:“这就是你爱人?”我说怎么了?他两手一甩说:“你咋找个这?以前有人一直想追你,求过我,可我没敢给你说,那个人叫书义……”说起书义,我这才恍然大悟,他是开封人,以前在甘南时经常到我们单位玩,后来我调到武威后他也千里迢迢来看过我,但我一直都没有多想……现在想到这些,我竟感到对他有些愧疚,不知他现在还好吗?也许这也是缘分吧……

  刚结婚时,我认为爱人欺骗了我,于是我看不起他,他惹我,我就骂他是骗子,说我和他就是东郭先生和狼。恶语伤人六月寒,他心里也不好受,他辩解道:“你不了解我,我编一个瞎话,你就相信……”我气坏了,对他嚷着离婚,绝不跟这样的人过了,直到我骂累了昏昏沉沉睡去为止。而他呢,则是故意气我说:“别想了,你一辈子也逃不出我的手心……”我整日以泪洗面,而他却在屋里扭着秧歌……

  婚后的5年间,我们一个在郑州一个在西北,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直到大儿子4岁、小儿子7个月时,我才找到了调动工作的机会回到了郑州老家。那几年,我一边工作一边带着孩子,因为雇不起保姆,就把10多岁的妹妹也叫来帮我照看孩子。家里不够吃的,我就在单位的食堂里打点面条水回来,在家里接着下面条,为的是让面汤更稠一些。我和爱人一年只有一次见面的机会,不是他来就是我回去,那时我的事业心很强,每次休探亲假常常只在家待一个星期,假期还没到一半就又赶了回去。而他总共来过大西北两次,一次来看我们时大老远地带袋面粉过来,这也算是当时最好的礼物了。

  1972年,我终于找到了机会调到了爱人所在的单位,我知道这全凭他在单位老实能干,才会得到单位的这种特殊照顾。回到郑州,我们一家四口挤在12平方米的石灰房子里,虽然艰苦,但总算一家人团圆了……

  风雨几十年

  这是我一生的缘分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也想得很多。我爱人虽然貌不惊人,但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在上班之余,他蹬过三轮车,还卖过气球、卖过字,不怕苦不怕累,到头来辛苦挣来的每一分钱自己都舍不得花。

  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为让孩子们吃上鲜鱼,他开始学织网,人家织一张网需要几个月或是几年,可他一个多月就织出了一张网。在织网的一个多月里,他几乎没上床休息过,下班回家坐在自己做的躺椅上打个盹儿,睁开眼睛继续织,一口气能织上几个小时,连院子里的人都说他真有股犟劲儿。

  还有,他所做的一些事情也让我一次次感动。秋天,他到地里捡花生、红薯,而我坐在炉子边把他忙了一天的劳动成果都消灭了,他也没有什么怨言;冬天,我的双脚冻得发麻,他就抱着我的脚为我暖热……想起他做的一些事情,我也有几分愧疚,是他用一颗质朴的心温暖了我,让我冰冷的心渐渐融化了。就是这样,他几十年如一日,家里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却留给我吃,衣服也是有好的总是先给我买,从结婚起,我的衣服都是他买的,他常说看人家穿上好就买了。现在生活好了,我喜欢出去旅游,可他自己依旧“抠门儿”不舍得花钱出去,所以至今他也没去过什么地方好好玩过……

  我和老伴风风雨雨40多年,相互扶持着走到了现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结婚时住的是3平方米大的小厨房,房子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现在我们家的住房足有300平方米,每人都有自己的房间。在家里,我看家做饭读书,他每天到处跑着玩,整天哼呀唱呀。有时候,他还对我说:“你为这个家操劳了这么多年,等你老了,走不动了,我就用车带着你!”我一听装作生气的样子摆着手让他到一边歇着去。你猜,老伴说个啥?他说:“那我们以后就手拉着手一起走吧……”我笑了,这是我和老伴的缘分,也是我和郑州的缘分啊!

  幸运的是,去年8月,我在儿子儿媳的陪伴下又去了一次河西走廊的甘南地区,那曾经荒无人烟的农牧场,现在已变成了一座新兴的小镇,当年我熟悉的一切经过岁月的洗涤已经难觅踪迹,但这里留给我的记忆却是难以磨灭的。回到家里,在老伴儿的支持下,我开始认真地看书看报学认字,我希望把过去那难以忘却的经历都一一记录下来……

  记者手记

  张海兰大娘勤劳了一辈子,是位闲不下来的老人,她跟我说自己很想写一部“回忆录”,把过去发生在身边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但可惜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所以从现在开始她要多学一些文化才行……

  听着老人的叙述,我不禁被她身上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是啊,在老一辈人的身上总有一种精神在闪烁,这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老人身上,从过去的往事中,我们又该汲取些什么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