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茶鉴宝享受雅致空间 |
 | 紫玉仙馆珍藏的《松鼠葡萄壶》 |
|
上周末,本报紫玉仙馆鉴宝会现场,持宝人手中的白铜镇纸,竟然是民国名家手笔,这让前来鉴宝的市民长了见识。
晚报记者 汪永森 文/图
民国白铜镇纸估价1000元至1500元
一位持宝人将一对品相不错的白铜镇纸带到了紫玉仙馆。两个镇纸均长22厘米、宽3.2厘米,且使用痕迹明显,镇纸表面用阴线刻画拼出一幅人物故事画,画中远景山水,近处松枝,有老者、有童子,人物刻绘生动传神,正面刻有“健飞仁兄校正,戊寅初夏,贯一刻光宇写”,背面刻“万丰”两字应为制作镇纸的堂号。
【专家点评】刘建洲:“这对民国镇纸出自名家之手,镇纸上面的人物故事和落款题字应是现代著名画家吴光宇亲笔绘制。”吴光宇师从著名人物画家徐燕荪,是北京传统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专家介绍,早期的刻铜工艺还没有精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房用品上,常刻有精美的文字或图案,如今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收藏品。“这一对镇纸估价在1000元到1500元。”
业界资讯
收藏紫砂壶注意“土”“老”“色”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普及,茶器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理想工具──紫砂壶。紫砂壶经艺人精心制作,质地细柔,造型古朴,色泽典雅,贵如鼎彝,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晚报记者 汪永森/文 紫玉仙馆/供图
任伯年、吴昌硕恋壶几废本业
明代紫砂艺人供春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春壶”,这与他原是文人吴颐山书僮,常与金沙寺僧往来,深受儒家禅道氛围的濡染不无关系。时大彬游历娄东时,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相交甚密,从而一改前代大壶的制作风格。清代名手杨彭年与“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合作,由陈曼生于壶身刻制书画并设计样式,“曼生壶”至此问世。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用紫砂壶饮茶,涤净烦嚣、淡泊明志,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无数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中,又使得紫砂壶不断焕发着新的墨香。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几乎荒废本业。
部分老壶可能曾擦鞋油做旧
紫砂壶是民间收藏的大项,其收藏与投资古已有之。20世纪70年代末期,紫砂壶的投资价值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其市场价格也不断上涨,而仿制品也大量出现。
收藏紫砂壶应注意选精品、真品。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都很有收藏价值,尤其是一些大师的作品,一直是稳中有升。地摊上的紫砂壶,绝大多数都是粗制滥造。收藏紫砂壶,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土”“老”“色”三大收藏误区。
一是“土”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
二是“老”的误区,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市面上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擦皮鞋油将泥料的表面做旧,制造古旧感,或用强酸腐蚀做旧;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实衡量紫砂壶收藏价值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
三是“色”的误区,宜兴紫砂泥矿区矿层分布不同,色泽多达几十种。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紫泥、本山绿泥、天青泥和调砂泥等。现在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观赏需求,在陶土里添加化学原料,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后就会有异味,其价值反而不高。
【】
鉴宝
预告
周日(13日)下午2时~5时紫玉仙馆鉴宝会。地址:经六路与金水路交叉口北100米路东。咨询电话:67655763 63396399
【】
专家
档案
赵新来 省博物院副研究员,对字画、器物鉴赏均有建树,尤擅明清瓷器鉴赏。
刘建洲 省博物院副研究员,对唐三彩、书画、古钟表、文房四宝鉴赏有较高造诣。
杨爱玲 省博物院副研究员,尤擅明清瓷器鉴赏。
王凌华 河南文物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对玉器、珠宝鉴赏有较高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