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人物
3  4  
PDF 版
奚志农:野生动物代言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奚志农:野生动物代言人

中原网  日期: 2008-01-11  来源: 郑州晚报  
  奚志农
  每天给它喂苍蝇,小麻雀后来被‘喂家了’,吹个口哨,它就停在我肩膀上。

  一定要拍自由飞翔的鸟

  “他们城市里的人”——奚志农常这样称呼,他觉得自己在骨子里并不属于城市,但从云南折返北京的经历让他明了:他要把来自野外最紧急的影像让城市里的人知道,而城里人的生活将最终影响野外。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多年来致力于拍摄与保护滇金丝猴、藏羚羊等濒危物种,他也是首位深入可可西里报道藏羚羊遭偷猎并跟踪拍摄野牦牛队保护藏羚羊过程的摄影师。美国《新闻周刊》曾以“中国正在萌芽的绿色革命”为题,报道他保护滇金丝猴的情况,称“这将成为中国人环保意识的分水岭”。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是奚志农的故乡。幼小的他养过一只还没睁开眼睛的小麻雀,“每天给它喂苍蝇,小麻雀后来被‘喂家了’,吹个口哨,它就停在我肩膀上。”

  1983年,19岁的奚志农加入了科教片《鸟儿的乐园》摄制组,这是他第一次跟着摄制组到野外,对他触动很大。当时摄制组让他负责抓鸟、弄顺鸟毛、用绳子将鸟拴在树上,以保证鸟儿暂时不动。“旁边也有飞的鸟,为什么不拍?”奚志农决意学会摄影,“一定要拍自由飞翔的鸟。”他坦言,自己曾特别抵触拍摄饲养或捕获的动物。

  我趴在地上,仔仔细细地看着猴粪,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有的几乎还在冒着热气。

  金丝猴和藏羚羊改变了我的命运

  他从事了20多年的野外拍摄,“因为拍摄滇金丝猴和藏羚羊,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对这两个物种最有感情。”1993年9月,奚志农再次上了白马雪山,突然发现了新鲜猴粪,“我趴在地上,仔仔细细地看着猴粪,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有的几乎还在冒着热气。”他看到一棵突出的冷杉树上有个猴子家族,大公猴端坐在树干上,慢条斯理地啃松萝,两只母猴依偎在它两边,而两只幼猴在玩着它们灵巧的游戏,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找了两年,今天终于找到了!”

  1995年11月底,北京的大学生们看到奚志农近距离拍摄的动物园的滇金丝猴妈妈抱着孩子的录像后,他们点燃200根蜡烛,祈祷不要让滇金丝猴失去最后的家园。这给了奚志农很大震动,也改变了他某些固执观念,他不再那么排斥拍摄人工饲养的动物,“如果没有影像支撑,‘滇金丝猴’就是一个名词,没人想到它是那样独特的物种。”

  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最困难的是,你几乎找不到野生动物;中国是人最多的地方,野生动物在中国是最怕人的。

  创办“野性中国工作室”

  2002年,奚志农和妻子史立红再次回到北京,创办“野性中国工作室”,以拍摄记录中国野生动物为主要任务。2004年,他创办“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主要训练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保护区的基层巡护员,让他们尝试用一种新眼光观察他们的工作环境。”奚志农希望有更多人投身野生动物摄影,“没有感动怎会有行动?影像是能打动人心、激励人做些事情的。”而让奚志农忧虑的现状是,“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最困难的是,你几乎找不到野生动物;中国是人最多的地方,野生动物在中国是最怕人的。”

  为举办北京动物园“滇金丝猴主题月”活动,奚志农在2007年有接连两个月“困”在城中,这是几年来的最久纪录。他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时间在野外。“中国太需要来自自然的声音,某种程度上,我把自己当作野生动物的代言人,不遗余力地讲。”奚志农计划去四川岷山拍摄绿尾虹雉,可能得花两年。

  摘自《新民周刊》

  (本版背景图片为奚志农拍摄的藏羚羊)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