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郑州故事
3  4  
PDF 版
C04
尚武精神显神通 晃动乾坤定太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尚武精神显神通 晃动乾坤定太平

中原网  日期: 2008-01-23  来源: 郑州晚报  
  (一)

  郑州故事万元争霸赛23号作品

  少林武术进入老坟岗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登封人贾德芳在郑州办武馆,传授少林武功。四乡八村尚武人蜂拥而至,包括荥阳、汜水、须水、广武等的武术班。每日棍棒刀枪搅动黄尘,呐喊之声令人生畏。

  1934年的冬天,一俄国人来郑,见老坟岗有人习武,有的还挂有“拳打盖世豪杰,足踢天下英雄”,武艺却是三拳两脚地对打,没什么绝招。这位高大魁梧的俄国人便动了比武打擂之心,张贴告示,狂吹带侮骂:“打扁华人夹面包,涂上黄油当早餐。”这让人联想到2006年夏天来少林寺的俄国总统普京。俄国总统是跆拳道高手,却深藏不露。

  媒体问释永信:“少林为何不与普京一打?”释方丈很会说话:“双方都输不起。一个是总统,一个是名扬天下的少林寺,谁输了都不好看。”而70多年前来郑州叫嚣的俄国人,却敢口出狂言。在他张贴告示之后,又称,“我俄国大力士麦加洛夫在此立擂,用中国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消息传到郑州武馆,以馆主贾德芳为首的几位教头怒不可遏,立即致函麦加洛夫。信函简洁、礼貌:“尊敬的麦加洛夫先生:请定期在陇海体育场比武,并限24小时内答复。”

  麦加洛夫接函后心头一震:真有不要命的中国人敢跟俄国大力士递招?后又一打听,贾氏等人武功了得,徒弟在郑州周边已近千,而他本人却是少林秘宗36拳法之传人,空手夺枪、头碎巨砖,最为有名的是腿上功夫,号称天下第一“三面腿”。俄国大力士沉思良久,也是“输不起”,耸耸肩,说了句“英雄”,老老实实地在24小时内离郑远去。

  江湖统称耍武艺的是“卖当”。说到老坟岗“卖当”的,很自然想到中原人的尚武习俗,说到少林功夫。少林寺的拳脚近百年来与老坟岗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几年前我曾采访过少林寺方丈大和尚释永信,他说:“少林寺真谛‘在禅不在拳’。”不懂佛,故不敢妄自评说大和尚的“在禅不在拳”,只觉少林是拳盖天下。自1500年前北魏孝文帝建少林寺,这拳一路打来至今未歇息。因拳脚少林雄风名扬世界,真可谓“风中少林”。

  我对老坟岗仍健在的老人访谈时,他们如数家珍说出了一串卖武艺人。其中对气功师郭兰河、神射得善魁、耍老杆的郝忠印象最为深刻。

  郭兰河,耍武艺兼卖药。他的绝活是用6根10号铅丝缠在腰上,一运气,一声吼,6根铅丝全部崩断。

  得善魁的弹弓最神奇。他可以一手抛出花生米大的泥弹儿,然后抬手一弓,准确地将其射落。绝活是“回头望月”,他向后抬起左腿,在腿后跟上搁一玻璃杯,杯上放一块铜板,铜板上再放一个小土块,然后弯腰搭弓,倒身将土块打碎,而玻璃杯与铜板闻风不动。

  老坟岗的老杆与北京天桥的中幡不同。老杆是一根两丈余的下粗上细的沙木上没有幡,顶端有铁圈;玩法也不尽相同,老坟岗的老杆既有人肩扛头顶,又有人爬杆作表演,更为惊险。中幡无人攀爬。玩老杆最为著名的是郝忠师傅。郝师傅从小练功,武当、少林都去拜过师,所以他的拳脚也令人叫绝。

  大凡耍老杆这类惊险节目,江湖上一般是合家出演,非亲非故绝不收留,因怕万一失手,身家性命担当不起。郝忠是父女俩,外带一个未过门女婿为徒弟。说起郝忠,为人本分,功夫了得。郝家的人,趟场子也与众不同,先由他的女儿小红趟场子,小红打扮很是惹眼,红衣红裤红鞋,立在父亲身旁。这时郝师傅抱拳说道:“各位乡亲,三老四少,街坊爷们儿,小子不才,多有打扰……”这时红衣女孩只是几个漂亮的空翻,然后打“马车轱辘”,围观的人顺着她的空翻跟头围成一个大圈子。

  这时郝师傅又大声与小红对说:“闺女。”

  “有”。

  “咱们开练!”

  “开练!”

  “咱拿出真本事。”

  “是真功夫!”

  “咱别丢人!”

  “不现眼!”

  他的徒弟——一位高大英俊的青年只站在他身后抱拳行礼,从不说话。待父女将场子打开,他手托老杆放在郝师傅稍弯曲的右腿上。小红顺杆而上,在顶端向大家行礼。耍一段老杆,小女孩一声不响地手托笸箩收钱,任你观者是给一分两分都视而不见。

  (三)

  老坟岗街头豆浆摊

  在与老坟岗人座谈时,他们还讲了一个郝师傅耍老杆的故事。讲这个故事前,几位老坟岗人充满了自豪地说:“别小看老坟岗,耍武艺的本事大,不好惹。”

  一日,从外乡来了几位耍老杆的,声称走南闯北几十年,江湖场上无敌手。施礼后耍老杆的帮主说,听说老坟岗上有同行,愿下军令比高强。突然,他大喝一声:“弟兄们,练起来,给老坟岗的老少爷们儿献丑了!”从人群中一溜冲进七八个人来,个个身强力壮,扇面形摆开在帮主两边,每人手中都有一件器械,然后扎开架子表演:或是飞叉随身上下翻滚,或是手托石锁大声呼叫,或是口中吐火、肚吞铁球,或是耍流星锤疾若闪电……这阵势,真把老坟岗震住了。

  这时,帮主抱拳四下行礼,挑衅地说:“你是尖俐子,是兴俐子,是悍俐子,咱推推手、递递招,请请请!”围观的人四下搜寻平常在这儿练把式的,嘿,一家也没有,“一撮毛”没来,刀门子没来,甩头镖的和耍九节鞭的走了。走时说:“桥归桥,路归路,咱井水不犯河水。”

  其实“一撮毛”来了,有人见状起哄说:“跟他干!”“一撮毛”说:“都在江湖混,咱躲得起,躲得起也是本事!”找郝师傅,有人说郝师傅一家就没来。

  这时,帮主仰着脸看天,哈哈大笑三声,说:“老坟岗的俐子活是他妈娘们儿——蹲着尿。”他骂人了,又说:“都抬眼看看,这老杆顶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10块现大洋。今天,我等就歇息在这块宝地,谁要是只身能爬上老杆,摘下篮子,取走10块大洋,我再给他20块,我等只身卷铺盖屎壳郎爬窝——滚蛋!”

  第二天一大早,人们见到这帮外乡人时吃了一惊。吃惊什么?他们正在收拾行李,那根老杆死人一般躺在地上,竹篮子丢在一边,大洋撒了一地,从竹篮里发出阵阵恶臭。

  这是咋啦?未及问,帮主见有人来,站起身来,这回腰板挺得不太直,说话声音也没昨天洪亮了。他抱拳敬四方,道:“江湖行天下,能吃过天饭,不说过天话,服了老坟岗。”

  当天上午,瓜皮儿他们把事情弄清楚了:这天夜里,有人不仅来无影去无踪地爬上老杆,还在竹篮里屙了一泡屎。钱,是一分也没要。

  一传十,十传百,老坟岗炸了锅,爬上老杆拉屎不要钱的是谁?大家猜是郝师傅。当天郝师傅不知道从哪儿回来了,仍让小红打“马车轱辘”趟场子,郝师傅仍然抱拳跟往常一样客气,小红托小笸箩收钱多少仍不停留,高大英俊的徒弟仍然站在郝师傅身后一言不发。

  看不出来啊!“懂个屁!”瓜皮儿好像是爬老杆屙屎不拿钱的武林高手,激动得小眼发光,脸通红,摇头晃脑地说:“这才叫真人不露相哩!”

  (四)

  (二)

  老坟岗捏面人的手艺人

  在老坟岗耍武艺的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门类较多。如少林拳,要数20世纪30年代来此的少林武僧延王、武当山的顺辛。表演摔跤的是马小辫,新中国成立后是市体委武术教练,在全省运动会上拿过名次。另有龙祥呈、王二歪等霸王鞭高手;耍流星锤的叫马风山,与抖空竹的麻二是从北京天桥来的;“耍碗”、“转盆”的外号叫“卧鱼儿”:他软硬功结合,能将七八个大小不等的瓷碗,反正叠在一起,高约三尺,顶在头上,人取名“卧鱼儿”;耍坛子的赵兴邦,能在头顶和肘腰间盘串,大的重百余斤,小的十多斤,不论是手扔、脚踢、头接、颈承,均得心应手,老坟岗人称他“坛子王”;耍飞叉的叫耿占河,1960年大型杂技电影纪录片《飞燕迎春》中3位耍飞叉的,右边那位就是耿占河,他是行伍出身,武功超人。

  其二是多为名门正宗。老坟岗耍武艺的有的出身武林,有的是世家传授,有的是自小练功。还有一位名门正宗办武馆的是郑州须水刁沟人海兰芬。他是回族,出生在武术之家。初在老坟岗迎河街开设“豫盛公骡马行”,家业丰厚,创建武馆一座,办起河南省国术骑射研究会,他为会长。武馆设在老坟岗“巴巴墓”旁,开有拳术、器械、摔跤、气功、骑射、步弓等课,招学生近百人。1935年召开第四届运动会,55岁的海兰芬赴上海参赛,选项为步弓射远,几百斤的重弓他开如满月,弓箭落处,场上欢声雷动。海兰芬以“射运第一名”摘取桂冠。

  老坟岗“卖当”的武艺人,堪与旧中国另外两江湖地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比美。比如耍老杆:“天桥的把式”是大汉耍老杆叫中幡,即在沙木杆上挂幡旗,而老坟岗的耍老杆是有人攀援而上,做各种惊险动作。

  本文作者 赵富海

  晚报记者 王银廷 周甬 图

  赵富海先生的新作《老郑州·民俗圣地老坟岗》将于近期出版

  上世纪50年代解放路旁的水塔,右边是老坟岗

  上世纪90年代的老坟岗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