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他们与百家姓的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他们与百家姓的故事

中原网  日期: 2008-01-23  来源: 郑州晚报  
  (上接C02版)

  [百家姓·人物2]

  卢法舜

  家史记录家族穷富变奏曲

  晚报记者 苏 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卢法舜是个地地道道的郑州人,1951年从新郑调到郑州市区某局机关工作。退休的卢先生退而不休,编写了《祖谱感悟》和《郑州卢姓是一家》两本书,还编写了《卢家家史》。

  卢先生编写的书里,记录着他们家族的故事:“我出生在新郑市龙湖镇的农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解放前,全村就属我们家穷!13口人,却仅仅只有8亩地。父亲弟兄五个,却只有父亲一个人结了婚。我的大伯及三个叔叔都打了一辈子光棍。1942年河南灾荒,那年我只有7岁,全家跑到陕西富平县。住了半个多月,俺全家便又回来了。当时家里的8亩地又当出去了5亩。这下可好,家里岂不是更穷了。我的母亲由于长年吃不饱,再加上养活我们姐妹弟兄五个吃苦太多,53岁就早早离开了我们。”

  这样艰苦的日子在卢先生1951年调到郑州工作后慢慢有了好转。“妹妹后来也参加了工作,弟弟还当上了大队干部。”1985年,卢先生年仅38岁的弟弟由于患脑炎早早离开人世。卢先生感慨人生仓促,那时第一次产生要保留下些记忆的念头。退休后,他便开始着手写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我们家里的情况开始变得更好了。以前我们家是村里最穷的,现在也不能说是村里最富的,至少也算是比较富了,我们家还是村里最先有汽车的呢。呵呵!”这一切全写在卢先生编写的家史里,对他而言,家史必须要让后代都知道,因为家史可以让年轻人懂得当时的艰辛及老一辈的不容易。卢先生用这样几句话对家史作了概括:“追根求源、敬祖报宗、理清脉络、增进亲情。”

  参加活动的百家姓传人们在雪中合影留念。

  “盖豫生”顾名思义,就是生在河南的盖姓人。“在抗日战争年间,我二哥带父母在南阳住,当时我二哥是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的部下。”盖豫生告诉记者:“我这个姓,据说是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传到我的老家河北省石家庄行堂县,而我老伴,哈哈,也是从山西洪洞县跑到河南的。这不能不说是个缘分吧。而我们二人还不是在家乡认识,是在新疆认识的。”

  房宝芝接着告诉记者:“我姑姑当时在新疆工作,就把我接到了那里,而当时他在新疆当兵,由战友介绍,结果两人就对上眼了,1961年8月1日,我们在新疆结了婚。”婚后不久的盖豫生夫妇离开新疆调回郑州,并在上街区住了下来。

  “我们有一次写信,落完款后,竖着一看,两个姓连在一起是‘盖房’,我就开玩笑说,早知道给孩子起名一个叫盖房,一个叫盖楼,多喜庆。”

  退休后,老两口跟随儿子来到郑州市区。晚年很幸福,因为住在东大街,平常最喜欢去紫荆山公园。房宝芝告诉记者:“我老伴啊,成天乐呵呵,喜欢没事看时事政治,打太极,最近还喜欢上了国学。我没事就买买菜,做做饭。我们俩相信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每周都要骑着自行车去逛几次街,看看郑州的新面貌,近些的就是郑东新区,远的就是上街。”

  在“百家宴”上,有一对姓氏特别的夫妻引起了记者注意。67岁的盖豫生与61岁的房宝芝二人之姓合起来为“盖房。”这不仅仅是种巧合,更是种缘分。

  盖豫生、房宝芝

  “盖房盖楼”喜洋洋

  [百家姓·人物4]

  [百家姓·链接]

  百家姓的图腾

  [百家姓·人物3]

  郅(zhi)恒山

  郅姓1368年迁至巩义

  郅恒山是巩义农民,他的姓比较少见,如果有陌生人对他的姓好奇,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讲起这个姓的历史。

  “我查过《汉书》《名人起源》等各种书籍,才知道郅这个姓源自于商周时代的诸侯国郅国。郅氏的名人还很多呢,如西汉的郅都。对,为了这个罕见的姓,我自己还专门编写了一部《中华郅姓宗谱》。”郅恒山说,他是1991年开始着手编写的,“我们村里,郅姓排名第二,是个大姓,而我本人对姓氏文化又特别爱好,所以想为我们这个郅姓作点自己的贡献。”

  “我们郅姓从洪武元年(1368年)迁至现在的巩义,中间相差600多年,其中度过了26辈人了,而且没有断代。我就是从洪武元年开始记载的。在我们全县只要是姓郅的,我一户不隔,把世系全部记录下来。因为自己想统计中国所有的郅姓家族,所以我不停地奔走全国,目前已走过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全国8个省、自治区。我的目标目前只有一个,就是要完成书的出版。”

  河南百家姓

  姓王者最多

  第二至第五位:张、李、刘、杨

  [百家姓·人物5]

  来自公安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我省目前共注册户籍人口9000多万人,使用姓氏4582个,其中单姓4282个,复姓300个。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河南的姓氏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安徽省的4764个。

  在我省的4582个姓氏中,人数在15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0个,这些姓氏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8.9%;人数在100万至150万人的姓氏有7个,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5%;人数在10万至100万的姓氏有104个,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4.1%;人数在1万至10万的姓氏有205个,占总人口的7.1%;1万人以下的姓氏共有4256个,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4%。

  我省使用最多的是王姓,有97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7%。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姓氏分别为张、李、刘、杨。前5位大姓人口共占全省总人口的37.4%,排名前20位大姓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1%。

  胡增福

  参与建设二七塔

  胡增福出生在信阳商城县,于1964年来到郑州。胡师傅曾在郑州电缆厂工作,1997年退休。谈及他人生最光辉的事迹,胡师傅认为就是有幸参加了1971年二七纪念塔的建设。

  他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二七纪念塔最早建时是木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联体二七纪念塔是70年代建的。二七木塔建于1951年初,1971年初拆除。二七双塔建成于1971年9月30日,塔高55米,14层(寓意2月7日),建筑面积为1923平方米(寓意为1923年)。”

  记者问他怎么了解得如此细致,胡师傅说:“那时我可是排字的,写好后贴到墙上。当时是各单位都派人,我们单位抽到我,就去市委报到了。”

  1997年胡增福退休后,喜欢上了剪报,“报纸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变化。我买了一个本,专门用来装我所裁的报纸。有些内容写得特别好,怕将来找不到了,剪下来存成资料。”

  “我还有个爱好就是叠千纸鹤,我叠的纸鹤会动。当时还送给了那个叫黄冠的孩子。”说到黄冠的不幸,胡师傅的脸上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感。其实胡师傅是一位腿脚不方便的人,他在1995年脚出了些毛病,从此落下残疾,可他始终抱着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他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小人物,自己的那点痛苦和悲伤又算得了什么呢,真实地活着就是一种最好的延续。“知道吗?我去年还给自己报了一个班,用来练字,呵呵,我还喜欢美工,有时候自己没事在家画毛主席像,毛主席是我的偶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