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图为资料图片
(上接C05版)
时间:20世纪80年代
年代备忘录
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生活开始迅速改变。“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孩子与生于前两个10年的孩子比起来,似乎对年没有更多的期待,最大的乐趣大概就是能拿到越来越鼓的红包。远离温饱问题之后,精神生活被迅速提上日程。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的节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第二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参加春节晚会,《吃面条》的成功,使不上眼的小品成了大气候;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一夜走红,几乎成了每届春节晚会的闭幕曲。大年三十,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夜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20世纪80年代,中国百姓不约而同地养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至今已长达25年之久,因此,被学者们称为“春节新民俗”。
李秋源 女,22岁,大学生
“禁放12年,开禁之后觉得放炮离自己很远了”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每逢过春节首先给我压岁钱的是我的父母。在大年初一的一大早,穿着新衣服,安安稳稳地拿张报纸放在地上,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给辛苦一年的父母磕了3个拜年头。父亲马上高兴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200元压岁钱交给我说:我给100元,你妈给100元,这叫好事成双。你又长了一岁,好好学习吧,长大了参加工作,挣钱孝敬父母。”说到这里,秋源忍不住感慨。
“郑州城区在1994年开始禁炮,当时我只有9岁。小时候家人不让玩炮,大一些刚感受到放炮的喜悦,又禁了。我最难忘的一个春节是我上初三那年,班里有个同学家是农村的,我们当时五六个关系不错的同学一起组织去她村里放炮。那次真是过足了炮瘾。从禁炮到2007年城区开禁,刚好12年,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了。但突然觉得放炮离自己又远了,触摸不到了。”秋源把自己的感受告诉记者。
胡芳 女,25岁,职员
“春节从亲人团聚向友情聚会过渡”
“现在过年,都是年轻人在闹了,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你来我往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常常会这样感叹着。随着小家庭结构的形成,过年从亲人团聚开始向友情聚会过渡。胡芳就是其中之一。
“临近过年,我的短信、电话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很多朋友、同学都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让我到他们家里玩。去年春节期间,有七八个要好的同学大家结成队轮流到各自的家里面去玩,那几天可真是过瘾。要招待这么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胡芳说,儿时的春节,在她而言没什么太多的记忆,但因为童年的无忧无虑,儿时的春节印象里也是挺美好的。
当20世纪90年代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升后,胡芳她们这一代正好刚长大,成为新的拜年方式的始作俑者和主力军。
时间:20世纪90年代
年代备忘录
拜年用语从“身体健康”过渡到“恭喜发财”,人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喜悦和生活方式的变革。1994年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吃喝不再是过年的主题,人们用在食品上的花费不到春节花费的1/5,而用在交往和娱乐方面则占了1/3。5个在春节结伴前往哈尔滨的年轻人在1992年时还是新闻人物,到1996年春节改为7天长假后,过年出游的人数直线上升,国内线路条条爆满,春节从旅游淡季摇身变成了滚滚“黄金周”,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第一次载入历史。
曹风 男,16岁,学生
“春节大部分时间是上网玩游戏”
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曹风,对过年几乎没有什么印象,由于1994年至2006年郑州长达12年的城区禁放鞭炮,所以在他脑海里,没有鞭炮声;由于父母爱干净,在他印象里,过年甚至没有贴对联,也没有年前一家人忙着采购准备年饭的情景。
“我的春节就是和家人在一起,郑州亲戚不算很多,大家到饭店里聚聚餐,其余的时候就是上网玩游戏,因为很多同学都在网上等着一起玩呢。春节虽见不到他们,但在网上可以和他们一起冲浪游戏世界。”曹风告诉记者,“如果父母提前安排妥当,也会带着我一起外出旅游。”
曹风兴奋地说,2007年春节城区可以放鞭炮,他从放鞭炮的喜悦中感受到了一些年味。尽管如此,被问及是否喜欢春节时,曹风十分干脆地答道:“如果圣诞节也放长假,我举双手拥抱圣诞老人!”随后,曹风解释说,相比之下圣诞节的确更有诗情画意,像童话,更能满足90后的“罗曼蒂克”之心——皑皑白雪中,圣诞老人背着布袋子从小洋房的烟囱里钻进来,趁孩子们熟睡时,将各种闪闪发光的小礼物放进挂在圣诞树上的小靴子里。镜头一转,天使般的孩子们乘着雪橇唱着“铃儿响叮当”,奔驰在白雪覆盖的原野上。
[童言有记]
21世纪,听听这4个孩子心中的春节
进入21世纪,尽管过年的方式和花样越来越多,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过年没意思。其实说这些话的人,肯定不是孩子,在大人们回忆中,过去的春节之所以多么红火热闹,是因为它被赋予了太多意义,期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因此,我们特意走访了4个孩子,听听他们怎么说。也许我们会从中悟出些东西。
问题
1.你觉得什么是春节?或者说你觉得春节是什么样的节日?
2.你度过的哪一个春节最让你难忘?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3.你春节逛过庙会吗?你喜欢庙会吗?
4.如果春节可以让你随心所欲,想怎么过就怎么过,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
张雅典(女,7岁,中原区外国语小学一年级)
答1.春节就是快乐,高兴。
答2.我最难忘的是去年春节,我去爷爷家里拜年,在那里和爷爷邻居家的好朋友小雨一起玩贴鼻子游戏的情景。我们在一张大白纸上画上一个可爱的娃娃的脸,有眉毛、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就是没有鼻子,把纸挂在墙上,然后我们挨个蒙上眼睛,拿着笔去画鼻子,结果都画得乱七八糟,可好笑了。
答3.前年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姨妈一家逛过郑州森林公园的庙会。我喜欢庙会,很多好玩的,很热闹,我最喜欢的是在庙会上看到的动物表演,比如老虎钻火圈、狗熊提篮子、猴子骑自行车,平时是看不到的。
答4.那我就想看好多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放各种好看的烟花爆竹。最好能给我最喜欢的老师送她们最想要的礼物。
何怡雯(女,9岁,建设路第二小学三年级)
答1.春节就是大家聚到一起,大人送小孩礼物。
答2.2006年的春节我比较难忘。因为那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很有意思,我看了非常高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黄宏、巩汉林他们演的小品《装修》,最后出来的那个女扮男装的演员从被错砸破了的墙里冲出来大喊大叫,把我笑死了。现在想想还可乐。
答3.我春节没有逛过庙会。我都是和爸爸妈妈在家里过年,中间串串亲戚。
答4.我希望我们的春节能像外国的圣诞节一样,有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和学习用品。我想要个芭比娃娃。
梁晓宇(女,11岁,建设路第二小学六年级)
答1.春节就是快快乐乐地过新年。
答2.2006年的春节让我最难忘。因为春节好像都是大人们的节日,孩子们容易被忽视,一个人玩也很没意思。而那一年我亲戚家的姐姐、弟弟有三四个都来我家了,我们平时很少见面的,所以春节能聚到一起感觉特别亲。另外,那一年挣的压岁钱也特别多,所以很难忘。
答3.我春节没有逛过庙会。不过爸爸妈妈带我去过科技馆,长了很多知识。
答4.我想多叫几个好朋友,好好地吃一顿,都是我们平时想吃吃不到的,然后尽情地玩一天。
兰剑(男,13岁,农科路小学六年级)
答1.春节就是过年,放炮,走亲戚。
答2.2006年的春节让我最难忘。因为那是我们全家去爸爸的老家——陕西省安康市过的年。虽然在火车上很拥挤很难受,但到了家里,很多亲朋好友在一起,感觉真好。奶奶给我做了很多好吃的,包括当地的很多特色菜,比如腊肉,非常好吃。我们晚上还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种气氛真的难忘。
答3.我逛过森林公园的庙会,感觉很热闹,有五花八门的民间艺术表演,还能尝到特色小吃。
答4.如果可以,我很想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去,看电视和看现场演出感觉是不一样的。
[记者手记]
我们遗失了那颗能催生快乐的童心
可能是各种新方式都体验过了,进入新世纪后,更多的人开始留恋起中国古老的过年传统和习俗。尽管有不少年轻人崇尚网上过年、宾馆过年、旅游过年等,但一股向往返璞归真、回归民俗的过年潮流开始热起来,还有的干脆直接到乡下农家过年,尝一尝农家饭,住一住农家屋,串一串农家门,行一行农家礼,拜一拜农家年(因各地民间风俗而异),体味久违的乡情,特别是许多大城市禁放烟花爆竹后,很多城里人下乡过年,也是为了过一过“鞭炮瘾”。
我在童年时代还不知道有什么洋节日,春节就是一年最重要的节。除夕之夜,满城的爆竹声、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大院里孩子们比试着谁的鞭炮响,谁的烟花靓,谁吃了奶糖而不是水果糖,谁穿了新衣服而且从里到外都是新的,当然最紧要是比试谁在除夕夜守岁到天亮,谁在大年初一拜年时拿到的压岁钱最多,那时的我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一丁点儿的小事都足以引起十足的兴趣。
在这期采访结束时,我突然意识到,尽管今天的孩子确实有福气,但每个时代,童年的欢乐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遗失了那颗能够催生快乐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