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9月1日,郑州华联商厦开业典礼上,张淑云讲话。 |
| 今日郑州华联商厦 |
|
1990年至1999年,郑州华联走过了她辉煌的10年。
改革在深入,发展在继续。
本土商业金博大城开业,经营风生水起。
股份制商业丹尼斯进入郑州,给郑州商业吹入清新之风。
“狼来了”,到2003年净资产负1亿元的郑州华联该何去何从?
改制,这是市场的要求,也是政府的要求。
郑州华联面临脱胎换骨前的强烈痛楚。
华联商厦就像自己的孩子,现在自己的孩子陷入困境,把她推给政府不管吗?绝不。张淑云对自己说。
“改制真是扒了我三层皮,比我跑贷款都难。”提起改制,张淑云至今仍心有余悸。
令人欣喜的是,改制成功了。张淑云完成了她的目标:“走的人安排好,留的人过好。”
她,又有了下一个目标……
晚报记者 杨观军 程国平/文
马健/图
回望感言
●没有郑州商战,就没有郑州现在这么高的知名度!那场商战,无所谓输赢。各商家都有功劳。
●咱郑州没有抓住机会,整合资本和资源,做到强强联合,等沿海的资本大鳄起来时,来郑州再打商战,那简直就是“大人打小孩”。
●国有商业坐着也许是等死,改革也许会找到一条出路。
专家点评
郑州商战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打出了郑州的名气。商战中涌现出一大批立志改革的商业英雄,张淑云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她为郑州商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么评价她有3个理由:一是郑州华联的开业点燃了郑州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商战,且不说其经营模式、营销策略均引领着当时郑州商业的走向,就是郑州华联的玻璃幕墙也是当时各商场中最先进的。二是郑州能引进像丹尼斯这样的现代化商业,张淑云功不可没。上世纪90年代初的郑州,招商引资环境并不像现在这样开放,丹尼斯来郑州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就是因为张淑云,丹尼斯才顺利入郑。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张淑云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能推动郑州商业的发展,让我咋干都行。”三是成功改制了郑州华联老国有商企。
经过几轮商战,现在郑州流通领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型商业体系。一大批贸易中心、批发市场和商业集团应运而生,郑州已快速成为中部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现郑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振中)
破茧为蝶,为改制,老将再扒三层皮
自1990年开业至1999上半年10年间,郑州华联的日子一直过得比较滋润。从1999年下半年起,华联的经营开始走下坡路。在此之前的1997年,本土商业金博大城开业,其主创人员灵活的经营思路使得生意渐渐风生水起。丹尼斯等台港民营股份制商业的进入也给郑州商界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不只是‘狼来了’这么简单。郑州华联遇到的经营困难还有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在与丹尼斯等外来商业的对比中,郑州华联作为老国有商业,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僵化体制的束缚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老工会主席王长合这样认为。至2003年,上半年遭遇非典,下半年二七商圈廊桥改造,郑州华联几乎被圈死。当时,华联净资产负1亿元。
郑州华联到了不改必死的紧要关头。当郑州市有关领导给张淑云传递这一信息时,虽然她也明白这一点,但心里极不是滋味。用她的气话说:“给国家干一辈子了,老了你让我从国有改股份制,这不等于把我一脚踹出去了吗?”在张淑云心里,“国有”是她心里无法释怀的一个情结。
当时有朋友劝她,改成股份制也没啥不好的,至少你自己可以占一部分股份。言外之意以后再挣钱就是自己的了。但张淑云对钱并没有特别的追求,很多年前,她就有很多次诱人的赚钱机会:香港一家商企年薪100万聘请她做总经理,还给房给车;另一家企业要直接分给股份聘请她领导公司的经营;她还有到市商贸委当“一把手”的好机会……
但挣钱、当官似乎都激不起张淑云多大的兴趣,她割舍不下的只有华联商厦,因为这个商场就像自己的孩子,她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现在自己的孩子陷入困境,把她推给政府不管吗?1700多名职工怎么办?郑州华联就地消亡吗?(华联曾被推向资产交易所挂牌出让,结果因其沉重的债务包袱和职工安置问题而无人问津)
那时,张淑云已经53岁,干了一辈子的商业,她真是太累了,真想好好休息休息。然而,这栋楼是她用命换来的,想当初,她跑贷款都快把命给搭上了。
由于这种种的不舍,她决定再做人生的最后一搏:改制!让国有的华联转变为股份制的华联!
改制一家老国有商业,其中的艰辛可以从张淑云的一句话想象出来:“改制真是扒了我三层皮,比我跑贷款都难。”虽然2006年华联改制成功,但至今张淑云依然心有余悸。
令人欣喜的是,改制之初,正逢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减债脱困工程,善于抓住机会的张淑云果断出击,使华联的债务得以大幅度减免。1700多名职工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我的目标就是走的人安排好,留的人过好。”张淑云说。
2006年、2007年两年,调整了经营策略的郑州华联销售业绩一路上升。2007年开始盈利,扭转了连续7年的亏损局面,上缴税金增长72%,员工的最低收入超过1000元,上升了150%。
58岁,“穆桂英”披挂再出征
看到现在的大好局面,在商场已工作20年的老员工张俐说,现在留下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很卖力,大家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在改制过程中,张淑云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办,发动群众制订改制方案,要求方案“公开、透明”。针对改制过程中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张淑云做深入、细致的工作,确保了改制工作的顺利进展。
就目前来看,华联商厦是郑州大型商场唯一实现改制的大型商业企业。在整个改制过程中,张淑云把改制当做党交给自己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有企业的最后一项任务。所以,张淑云下定决心,第一,必须完成好这项任务,哪怕再苦再难。没有向组织要办法、找麻烦,顺利地完成了改制任务。第二,在改制过程中,充分理解员工的心情,处处事事从员工的利益着想,始终坚持自愿选择的原则,做到“走留自愿、入股自愿”。第三,通过改制,使企业得到发展,为国家多作贡献。2007年华联的经营扭亏为盈,商厦员工的收入上升了150%。不少离开华联的职工,看到目前的经营形式后悔了,纷纷找张淑云希望入股,张淑云只能表示爱莫能助了。说到这里,张淑云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
改制成功了!本想告老还乡的张淑云觉得自己一下子又年轻了。当记者问:你可以再干10年?她这样回答:干多长时间还没有考虑,但我必须为郑州华联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这个基础是什么?她说,郑州华联现在生存吃饭完全没有问题,2008年盈利会更多,现在考虑的是企业的快速发展问题。张淑云说,现在主动来找她寻求合作的企业很多,“但不是说你有钱我就给你合作,条件必须是把企业做大做强,即使郑州华联不在未来的合作中占绝对控股权”。
从张淑云的话音中,我们听出了她强烈的责任心,也听出了资本动作的味道。
她手里始终握着一步棋,正高高举起,在哪里落下,她正在精挑细选。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党又一次扭转危局,为10年动乱画上了句号。民心思定,郑州社会正常秩序逐渐开始恢复。
●1978年5月,全国掀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8月中旬至9月上旬,郑州市委连续召开了“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讨论会。这次讨论对引导全市干部群众明辨是非,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起到了关键作用。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市委很快成立了“郑州市平反昭雪领导小组”,为“二七广场事件”、“七二五事件”等八大冤案公开平反,为从1957年“反右”运动以来遭受迫害的所有人员平反昭雪,同时还清理了全市17496人档案中“无限上纲”的错误材料。
●1978年,中央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郑州市从这一年开始,开放集贸市场,放活集市贸易。城市与农村的商品经济开始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