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在本报会议室为胡光宇抽取血样。(资料图片) |
|
昨天,记者从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河南省分库获悉,在抽取血样进行高分辨配型3年之后,从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传来消息——胡光宇和患者廖巍茗高分辨配型完全吻合,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
河南省分库的工作人员辗转与胡光宇取得联系之后,他当即表示,愿意随时捐献造血干细胞。经过北京、河南、青海三方的商议和安排,胡光宇将赴患者所在地上海捐献造血干细胞。
时隔3年多,本报“寻找胡光宇”报道终于要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晚报记者 邢进/文 常亮/图
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再寻胡光宇
“还记得胡光宇吗?”昨天上午,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河南省分库工作人员文梅英给记者打来了电话,“总库最近发来消息,他的高分辨配型和患者吻合,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
2004年12月9日,本报“寻找胡光宇”的系列报道自胡光宇回郑州抽取高分辨配型所用血样之后,就戛然而止,始终没有总库高分辨配型结果的消息。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河南省分库主任张书环的叙述,解开了记者的疑窦。
2月25日,省分库接到来自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的通知,河南志愿者胡光宇与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廖巍茗的造血干细胞高分辨配型完全吻合,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请省分库立即联系胡光宇本人,进行体检,并确定最终捐献日期等一系列事宜。
上一条有关志愿者胡光宇的通知,来自3年之前——2004年12月8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的高分辨配型通知书。胡光宇自京返郑抽取了5毫升血样,由河南省分库寄往北京进行HLA高分辨配型。
其间,省分库也曾致电总库询问,总库的回答是小患者廖巍茗所在医院一直在进行改造和搬迁,无法确定进行移植手术。“我们推测,应该是患儿年纪太小,家长担心移植造血干细胞的风险比较大的缘故,所以迟迟不能决定”。
人生轨迹3年间跨越大半个中国
3年多过去了,胡光宇现在在哪里?
张书环首先拨打了胡光宇从北京返回郑州抽取高分辨配型血样时,留给省分库的手机号码。果然,这个号码已经无法拨通,张书环随即又找到了3年前寻找胡光宇时起到关键作用的张浩。在张浩的帮助下,与胡光宇取得了联系。
原来,当时正在找工作的胡光宇不久之后即到上海工作。两年之后,被公司派驻青海西宁拓展业务。人在西宁的胡光宇,得知当年的患儿等他救命,他当即表示,愿意随时捐献造血干细胞。
将自西宁赴上海捐献造血干细胞
患儿廖巍茗人在上海,西宁到郑州、上海路途均十分遥远,如何捐献造血干细胞?
省分库向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汇报之后,双方商议决定,为了方便胡光宇和患儿,胡光宇将不再返回郑州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一应资料,被河南省分库转往青海分库,由青海分库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系和协调体检及捐献事宜。
因青海目前尚无获准开展造血干细胞采集和移植的医院,胡光宇在当地体检合格之后,将由青海分库工作人员陪同,前往患儿所在地上海捐献造血干细胞。
2月28日,青海分库工作人员带胡光宇进行了捐献前的全面体检,目前正在等待结果。
“只要能救人,我都没意见”
昨天中午,记者拨通了远在西宁的胡光宇的电话。
时隔3年,胡光宇的声音依然热情爽朗。
他说,2004年12月10日在郑进行高分辨配型之后,他被家乡的企业河南华英禽业集团录用,2005年3月,被派驻上海办事处工作。由于表现突出,2007年4月,胡光宇被派到青海西宁销售处任负责人。“西宁平均海拔2300米,冬天跟咱河南气候差不多,夏天可就舒服了,我在这里很适应,也欢迎你们来做客!”
胡光宇说,他一直以为是最终配型不吻合,没想到3年后还有这样一个惊喜在等着自己。“其实,去郑州捐也行,去上海捐也行,只要能救人,我都没意见!”
新闻回放
2004年12月1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河南省分库接到通知,河南分库志愿者胡光宇HLA初配与一名1岁的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廖巍茗吻合。
但胡光宇已经从河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无法联系上他本人。无奈之下,省分库向媒体求助。
本报随即刊发“寻找胡光宇”系列报道。胡光宇的大学同学、好友张浩提供了关键线索——胡光宇正在北京求职。本报记者立即飞赴北京,终于找到胡光宇。
胡光宇于2004年12月9日乘火车返回郑州,10日抽取血样以供高分辨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