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3版:郑州社会
3  4  
PDF 版
包尸块的塑料袋 锁定杀人凶手
《民警咋开着我两年前丢的车》追踪
一个电话,警察“闺女”随叫随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包尸块的塑料袋 锁定杀人凶手

中原网  日期: 2008-03-11  来源: 郑州晚报  
  尸源未明直接破案,中原警方侦破的2006年“11·2碎尸案”被评为全国精品案例

  □晚报记者 鲁燕

  

  本报讯 昨天,记者从中原公安分局获悉,该局2006年侦破的“11·2杀人碎尸案”(本报曾报道)被评为“三年命案攻坚”全国12起精品案例之一,这也是郑州市唯一入选的案例。

  “在尸源未查清的情况下直接认定抓获疑犯,是该案被评为3年命案攻坚全国12个精品案件的主要因素。”据中原公安分局局长张武清介绍,侦破杀人碎尸抛尸案件,传统的做法是先查清尸源,然后通过调查被害人被害的因果关系发现犯罪嫌疑人,或通过对物证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线索。他们当时在侦破过程中另辟蹊径,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端倪。侦查人员利用在盛装包裹尸块的塑料袋上提取物证,认定了箱包和塑料袋销售商,继而通过对销售商的走访发现了重点嫌疑人。

  线索提供 胡洪禹 郭建岭

  评选专家点评侦破亮点

  “捕风捉影”查到尸块

  2006年11月5日下午,中原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刘恒搜索至陇海路金水河桥头时,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经过对管道仔细搜索,他们发现了两个分别装着一男性的上身躯干和下肢的箱子。通过DNA鉴定,认定系同一人。至此,受害人尸块全部发现,技术人员提取并检验出除死者之外的第二人的DNA,破案后证明正是嫌疑人所留。

  评选专家点评:勘察细致、检验到位、鉴定准确,刑事技术为侦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密码箱”解开案件密码

  专案组要求每名参战民警紧紧盯住物证,从现场遗留的密码箱等物证突破案件。案发后第16天,负责查证透明塑料包装的侦查人员提供了一条信息:销售箱包的店主总是用他们拆下来的服装包装袋填充背包样品。

  专案组人员走遍了现场周围大型服装、箱包市场,终于发现了与现场一致的密码箱,同时通过密码箱的填充物找到了店主。店老板承认现场的蓝色“AOTEMA”牌密码箱系他所卖出的,买包人是一个操安徽口音的年轻男子。随后,民警在大岗刘村将犯罪嫌疑人郝银结抓获。

  评选专家点评:从物证调查中获取的一条信息受到启发,大胆作出“现场塑料包装袋可能是销售箱包的店主所留”的推断,很快找到现场箱包的销售人,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

  案件回放

  2006年11月2日18时许,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案,中原区须水镇西岗村村东口的一排砖垛后,发现一个被遗弃的背包,包内有一颗用两层黑色塑料袋包裹的头颅和其他凶器,死者为男性,年龄20岁左右,死亡时间一周左右。案发后,中原公安分局仅19天便成功侦破此案。犯罪嫌疑人郝银结供述了因不满老乡郝结红对自己的敲诈,将其杀害并碎尸、抛尸的犯罪事实。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