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程国平 李亚洁/文 马健/图
城调队记账员账单见证
“2008年以来,物价又涨了不少”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朱女士家里,她是郑州市城调队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记账员,每天她都会把消费支出记到固定的账本上。“去年12月份时食品类价格都很高了,没想到过完年后物价继续在涨,真是有点承受不住了。”她从冰箱里拿出了刚买的6个小尖椒说,“5.8元一斤,这几个就3块钱,去年这个时候最高也就3块钱一斤。”从她去年12月初的记账单上记者看到,她家的日常消费的食品品类有30多种,“你瞧,当时圆椒每斤2.3元,西红柿每斤1.2元,酱牛肉每斤16元,现在每斤分别涨到了5.6元、2.5元、22~24元,好多都翻番了。”
朱女士和70多岁的老伴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比起一般的家庭这收入算是高的了,但老两口每月的药费需要支出不少,所以还是要“算计”着过日子。“以前都喝花花牛的鲜奶,年前花花牛每袋一下子从9毛钱涨到1.3元,我就改喝南阳的一个品牌了,一袋便宜1毛钱,一个月3箱奶能省6块钱呢。”
物价太高,许多喜欢的东西朱女士都“忍痛割爱”了。“比如笋,现在1块多一斤,我是南方人,喜欢炖汤喝,但太贵了,真有些舍不得吃,也就是过年时花了一块一毛钱买了一个。”她笑着说,“辛苦一年了,还不能吃它一次?”
“如果继续涨下去,幸福指数要降低”
今年48岁的家庭主妇陈女士在社区工作,她也是郑州市城调队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记账员。陈女士和在外地上班的爱人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除了日常必需的开支外,两个孩子的教育支出占了大头。去年秋季开学,两个儿子的学费就让陈女士动用了早几年的积蓄。“如果不是婆婆每月2000元的退休工资,我们夫妻俩的收入还真是不够一家人开销,这两年物价上涨幅度确是超过了不少家庭收入的增速。”
市民消化CPI增长影响,在公交车上能看出来
既然是居民生活消费记账员,那么她们就会关注身边的变化。朱女士和陈女士都有这样的习惯。
“我发现自己身边的亲友在消费观念上都在变。过去不问价格只看东西的,现在开始货比三家;过去不爱批发的,现在爱成堆买东西;过去爱打出租的,也学会了早点出门坐公交车了。”陈女士认为市民在自觉不自觉地消化着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
“你发现了吗,老人挤公交车到陈寨蔬菜市场,大包小包批发蔬菜的越来越多。一位主理大小5口人生活的老人说,受点累去批发菜,一个月能节省100多块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增加生活费的情况下,生活水平不降低。”朱女士说这样一来,可是苦了上班的年轻人,“老得给老人让座,没想到物价上涨还能影响到这一点!”
昨日,记者在陈寨蔬菜批发市场看到,蔬菜价格仍然较高。市场负责人吴老庚说,每年冬春,郑州市场上以外地菜为主。从4月中旬开始,随着本地菜大量上市,菜价就会回落。
记账员在给记者展示她的消费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