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4版:中原时评
3  4  
PDF 版
“传承”京剧就要进中小学校?
苏东坡诗歌何以成为公务员必修课
袁隆平的建议适合所有的检查
东方早报 全国有多少人 在吃财政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传承”京剧就要进中小学校?

中原网  日期: 2008-03-13  来源: 郑州晚报  
  老闵视点

  媒体联播

  不久前引起一阵骚动的京剧要进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事,现在看来真的要成为现实了。据媒体最新报道,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日前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目前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已启动。然而,报道后面紧跟着告诉我们,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武汉等地的1000名公众进行访问的结果是,当问及“京剧进课堂”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有利于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时,只有二成二的被访者表示“能”,而近六成的被访者却表示“不能”。(新闻见11日中国网、12日本报A05版)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传承”京剧呢?就因为京剧是“民族文化”;而一说是民族文化,也就成了“文化传统”;而一说是文化传统,也就非传承不可了。但不知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总觉得近年来所谓“文化传统”有点泛滥,特别是只要把什么一上升到“文化传统”,哇噻!简直就了不得,尤其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一说是“文化传统”,就与“爱国主义”联系上了;而一与“爱国主义”联系上,似乎也就有了进学校让孩子接受的理由,也就要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言下之意,成千上万的孩子都要听那几个大人的。说句也许不该说的话,仿佛那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都是他们家的孩子似的。

  如果真是优秀文化传统,又还不到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在不影响当下生活的前提下传承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怕就怕一说是“文化传统”,就要发扬光大,甚至要“从娃娃抓起”,更有甚者,还会不惜人力财力,大量耗费纳税人的银子。这两天有人一直吵着甚至下决心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自然,中国的京剧,谁都不能说不好。不好,还能叫“国粹”吗?所以说,如果有什么人喜欢戏曲,而又偏爱京剧,在某个晚会上来他几嗓子,且演唱得有模有样,嗓子功夫也是了得,我不仅不反对,还会为他叫好。可现在情形不同。之所以“京剧进课堂”,就因为说它是文化传统。可你知道它是怎样一个“文化传统”吗?京剧不过二百来年的历史。现在一般认为,我国京剧的产生是源于所谓“四大徽班”的进京。因何进京呢?就是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大寿。据记载,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南方久享盛名的四大徽班,在清王朝驻南方封疆大吏和盐务官员的征聘下,纷纷进京参加为弘历(即乾隆)祝寿的演出活动。当然,四大徽班的表演艺术家们后来经过不断革新唱腔,又促进了西皮与二黄的交融,完成徽调与汉调、昆曲的合流,使之形成一种新的戏曲剧种——京剧,并将它推向全国,成为任何一个地方剧种都无法比拟的“国剧”。

  然而,就是因为上面这点“传统”,就要我国数以亿计的孩子“传承”?难怪我就见到有人忍不住这样戏谑道:“梅葆玖疯了,竟然要求把《赤桑镇》中的唱段教给小学生,让他来教教看?所谓的国粹,如果连有人听都很难做到,还能称之为国粹吗?做人要厚道,能让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唱两段,也就对得起这种破落的艺术了,别要求太高!”这话当然有些偏颇,可这不也正说明现在有不少人对京剧进中小学校实在很反感吗?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