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5版:独家责任
3  4  
PDF 版
龙门石窟申遗成功所改变的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打印】  

龙门石窟申遗成功所改变的生活

中原网  日期: 2008-03-17  来源: 郑州晚报  
  虽然是淡季,龙门石窟景区仍游人如织
  来到龙门石窟,留下美好纪念
  核心提示

  2008年3月,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内,初春的阳光照在威严矗立的佛像身上,泛起轻柔的光亮。虽然还不是旅游旺季,但龙门石窟风景区内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此时,距离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过去7年多,在这7年多时间中,龙门石窟的门票收入翻了几番,申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2007年门票年收入达8000多万元。在这些收入的背后,当地老百姓更是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正如附近村民宋明伟所说:“龙门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为我们当地老百姓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更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晚报记者 袁帅 文/图

  知名度高了,来的人多了

  伊河水静静地流过,游人沿着石窟慢慢走着。这一天是3月7日,龙门石窟风景区普通的一天。

  上午10时,初春的阳光柔和地照在水面上,光亮一闪一闪的。虽然现在还不是旅游旺季,但龙门石窟风景区内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上千年历史的尊尊佛像在春风中默默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过往,不同口音的游人边走边看,不时指指点点。

  对宋强来说,这又是忙碌的一天。他在龙门石窟景区内的商店主要经营各种饮料、相机、电池和景区纪念品等。“以前,我在市内一个工厂上班,2000年,龙门石窟‘申遗’成功后,我辞了工作,在这里开起了商店。生意很好,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宋强说。

  “老板,买点东西!”4位游客走进商店,买了4瓶矿泉水、4瓶绿茶和两节电池。宋强告诉记者:“一般上午都是这些东西卖得好,因为上午游客都是刚刚过来,准备进景区游玩,到下午,游客玩得差不多了,准备离开时就该买纪念品了。我准备在景区内再开一家商店。”

  宋强的商店位于进入龙门石窟主景区的必经之路上,记者数了一下,这条不足百米长的路边共有22家商店,这些商店和宋强的商店大同小异,商店内的商品也几乎一样。

  与这条路相邻的道路两旁则多是饭店,其中又以经营“洛阳水席”为主。“平时饭店生意还可以。等到了旅游旺季,生意就会好很多,特别是龙门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知名度高了,来的人多了,‘水席’又是洛阳的特色菜,外地游客都会尝尝的。”一家饭店的老板刘女士告诉记者。

  申遗成功了,政府和百姓双双得实惠

  “龙门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洛阳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与八大古都的地位和知名度,提高洛阳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形象,对洛阳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龙门石窟管理局工作人员马先生说。

  在他的眼中,龙门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但能够提升洛阳的知名度,更能增加市民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和开放意识,增强市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

  “申遗虽然很难,但很多地方政府仍不惜花大力气投入,主要是因为申遗成功后所带来的旅游商机和经济利益是相当诱人的。”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明确表示。

  龙门石窟管理局接待科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介绍,龙门石窟申遗成功以后,门票收入“明显翻番”。申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2007年门票年收入达8000多万元。除此之外,获得“世界遗产”这一称号,还可以获得来自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我们现在在文物保护方面就和意大利等境外文物保护机构合作,大大提升了文物保护力度与质量。”

  龙门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给当地政府带来的实惠是明显的,在政府得到实惠的同时,当地百姓同样可以享受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为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当地居民除了在景区内做生意外,还有很多人在景区以外经营自己的小摊位,这些小摊位多是卖纪念品。

  就连出租车司机也感受到了申遗带来的实惠。“龙门石窟‘申遗’成功后,到龙门石窟的游客越来越多,特别是外地人,而外地人由于对洛阳不熟,一般不会乘坐公交车,而是选择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李富成说,他平时每天往龙门石窟跑六七趟,到了旅游旺季,可以达到几十趟,“不光是跑龙门石窟这一路游客多,在市区内坐车的人也多。”

  环境改善了,当地居民受益匪浅

  申遗成功后,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同样艰巨。几年来,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收获,景区不仅有了优美的游览环境,而且越来越多的佛像、窟龛、浮雕“享受”了保护措施。

  1983年,河南省政府划定了10.42平方公里的龙门石窟重点保护范围与一般保护范围,解决了周边环境对石窟的不利影响。

  当时环境对石窟的不利影响包括:焦枝铁路穿过石窟区中心,1994年电气化复线通车后,对石窟的振动破坏加剧,并造成多次振动崩塌;紧靠东山石窟的一条洛阳公路主干道车流量日均万余辆,致使石窟岩体趋于松动、破坏了石窟岩体的稳定性;而部分行人在路旁洞窟内栖息,并生火做饭,东山几乎全部大中型洞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烟熏危害。

  针对这些问题,保护者采取了积极措施:1995年焦枝铁路龙门隧道废弃,新隧道东移700米,铁路桥路基增设减震措施,对石窟的有害影响减弱;洛阳市对石窟封闭管理,过往车辆都从新修建的南北两桥通行,东山道路不再行车;封闭管理后烟熏对洞窟的影响也立刻消失。

  这些皆在保护龙门石窟的做法也让当地居民受益不小。

  居住在景区旁边的张爱菊对龙门石窟“申遗”成功前后,景区周边环境的变化记忆犹新。她回忆说,她小时候,龙门石窟简直是“过路人的厕所”,虽然国家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管理龙门石窟,但当地农民仍然赶着牛羊从佛像眼皮子底下过。更甚者,此地乃是交通要道,去嵩县和伊川县等地的来往车辆众多。“半夜睡得好好的,被过往车辆吵醒,刚要睡着,又被吵醒,弄得一晚上都睡不好。”张爱菊说。

  “现在就不一样,铁路改道了,汽车也不允许经过,主要噪声源没有了,在保护石窟的同时,我们也受益了。”张爱菊看看远方,继续说道,“景区附近的道路也比以前好多了,绿化就更是没啥说的,你可以看看。”张爱菊指着前方绿油油的草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身为“龙门石窟人”,百姓很自豪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石窟分布在伊水两岸1公里长的崖壁上,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所有文化名胜古迹梦寐以求的理想。龙门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外,龙门石窟还与世界各地进行着官方来往。

  2002年,中意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项目谅解备忘议定书,2004年工作人员在中意双方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在龙门石窟“双窑洞”开展了前期调查、测绘、病害分析与样品检测、保护研究和修复工程等实践,“主要进行了清洗表面黑色污染物、局部黏结加固、出露裂隙的封堵、表面封护等环节措施,使双窑洞的多种病害得到有效治理与控制。修复后整体色调协调一致,这是我国整体洞窟修复的第一次有益尝试,得到专家肯定和认同。”龙门石窟研究所的张全有说。

  2003年,龙门石窟研究所召开“龙门石窟保护研讨会”,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120名专家和12个国家、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收到110多篇论文,其中不乏石窟保护的新见解、新理念。

  “龙门石窟正在开展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合作,这种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石窟的保护。而从目前的情况看,龙门石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这种保护将使无数珍贵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续。”张全有动情地说。

  居住在龙门石窟周边的村民,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这种国际知名度带来的自豪感。

  宋明伟至今还记得,龙门石窟申遗成功后他的激动心情,“那时激动得很啊,我给外地的亲戚朋友一个个打电话,告诉他们,龙门石窟成世界文化遗产了。”宋明伟说,他现在外出介绍自己时,都直接说自己是“龙门石窟人”。

  “身边有这样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洛阳人、龙门人的骄傲。”从小就生活在龙门山下、伊水河畔的宋明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