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都
今年两会,新任代表、委员不少,但会议的气氛依然相当热烈,有媒体还评选出张茵、葛剑雄、穆麒茹、李金华、钟南山等五大“炮手”。他们围绕民众关心的各种问题,“一炮未停一炮又起”,引来舆论和民众的广泛关注。“炮手”的涌现说明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热情,其本身的政治价值也由此可见。
不过,大胆地放炮发言,对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来说,只是参政议政的第一步。身为这个国家的政治家,身为参政机构成员、身为立法机构成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除了发言,除了提出提案、议案,还需要具备政治技艺,把自己的意志变成法律、预算或政策。当然,这种意志必须体现选民的意愿,并经过深思熟虑。
依据这个标准来衡量,那些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发言,以及提案、议案,有不少令人遗憾之处。比如,委员、代表们的提案、议案所涉及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些五花八门的发言、提案、议案,大多数明显地属于印象式的,其立论缺乏必要的实证支持。他们在发言中针对所涉及的问题,大多数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立法、预算或政策设想。事实上,就他们的心态而言,最多也就是说说而已,并没有试图将其真正地变成立法、预算或政策设想。
症结似乎在于,这些代表、委员们没有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参政者、立法者,没有把自己当成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当成中国式民主政治场域中的政治家。相反,他们大多把自己当成借着开会的机会向领导、上级提意见、提建议的群众角色。问题是,在两会期间,尤其是人大代表,本来就是坐在宪法所说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上,面对行政部门,自己就是领导,就是这个国家最高级的上级,怎可只是提意见、建议?
讨论、审议民众关心的问题并对此作出立法、预算或政策决策,这本来就是两会所要达成的基本政治目标。对这些事关民众权利、利益,事关政府权力配置的重大问题,委员、代表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提出来,固然勇气可嘉,但是,假如委员、代表们都没有在两会这个政治论坛上想办法解决,民众又该指望谁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呢?
按照宪法规定,民众完全有理由期待两会委员、代表们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诉求,并且具备更高的政治技艺,把自己的这种诉求变成具有约束力的法律、预算案或政策决定。这就要求委员、代表们在两会结束之后,针对民众关心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与民众、与专家进行研究,尤其重要的是,委员、代表之间相互沟通,从而形成相对集中的提案、议案,其中包括具有可操作性的立法、预算或政策设想,使之能够进入两会或其常设机构的议程中。这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代表民众参政议政的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