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解放路立交桥拆迁动员大会召开,大会公布了为建解放路立交桥畅通郑州东西而需要搬离的250多户人家的地址,其中北闸口有14户名列其中。北闸口,作为郑州一处因铁路而形成的特殊区域,与郑州人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座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平民乐园,是否会随着即将拆迁而消失呢?离拆迁日期还有一个多星期的时候,我们走近北闸口,感受那里的市井生活。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它的历史
1927年冯玉祥在豫主政时,就有了北闸口
走过桥头,在几条小巷交会处一隅,我们看到了“北闸口”的路牌。
“北闸口有点像‘贫民区’。”打听了好多人,终于找到一位知道北闸口身世、在金水河边休闲的陈姓老人,他告诉我们:“北闸口,顾名思义,就是火车站北边的闸口,据说早在1927年冯玉祥在豫主政期间就有了。当时冯将军修建碧沙岗公园,从郑州西郊通往火车站,京汉铁路在二道街西口设置了铁路平交道口,为保安全,铁路部门在道口处安装了拦木,火车通过时,将拦木放下,关闭道口。当地居民联想到水闸、船闸,顾名思义,便把道口称闸口,因位于火车站北边,约定俗成地把临近铁路道口附近的一大片都称为北闸口。”
“最初这一片很荒芜,建国初期,大量拉着板车来做生意的小贩,相中了这个距火车站最近的地方,于是他们支起窝棚,凑合着安了家。也许正是这个历史原因,导致附近一直居住的都是不太富裕的平民。还有当年外来的逃荒人员也留在了这里。因为房子简陋,当时称‘趴趴屋’,就是用泥糊个墙,找点砖头盖的草屋。‘文革’后,‘小趴趴屋’便开始拆迁,盖起了平房。改革开放后,慢慢有了楼房。前几年,金水河畔绿化时,又种了些花草,风景是越来越诱人喽!”
地标 一
阿信米皮店
“我是第一家来到这里的小吃店”
北闸口路的路牌正好竖立在臧氏阿信米皮老店的门前。在郑州,提起阿信米皮,似乎不知道的人很少。此次拆迁,阿信米皮也在范围内。“新店啊?现在还没选好呢!原则上不想离这片区域太远,毕竟这里有太多太多的老顾客。”阿信米皮店的经理陈纪德告诉我们。
作为阿信米皮的老食客,我们只知道阿信米皮好吃,但从来没想到,它的主人竟然还有一段精彩的创业故事。等了3个小时,我们终于见到了阿信米皮店的创始人臧娜(上图),听到了一个“改革开放”版的“阿信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学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臧娜开始有了一些新鲜的念头,创业的冲动一触即发。1986年,电视连续剧《阿信的故事》在电视台热播,女主角阿信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她,在阿信奋斗精神的感染和鼓励下,臧娜决定兼职创业。
“我从小生活在武汉,姥姥家在西安,两个地方都以小吃而闻名,而当时郑州的小吃市场还是空白,除了油条之类的,想吃点其他的特色小吃都买不到。所以我就把目标锁定到了小吃。”臧娜开始了考察学习,可她的想法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臧娜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校长,知识分子出身的他们对臧娜要当个体户的怪想法很是不解,但臧娜想,能让郑州人吃上武汉、西安的美味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于是,在自己心里也没底的情况下,孤注一掷投资开了一家小吃店,主营米皮和热干面,店址在医学院与建设路附近一个市场里,店的名字就用了电视剧里女主人翁的名字——阿信。“一是用阿信的精神鼓励自己,二是要诚信经营。”
店刚开了几个月,生意就非常好,于是臧娜一不做二不休,果断地选择了辞职下海。连她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以阿信为名的米皮店,后来竟然如电视剧《阿信》一样走红了。“那时周围的商户还不是很多,你想啊,上世纪80年代末,郑州市还没有多少米皮店。再加上我的米皮与热干面味道正宗,名气很快就闯出来了,来店里吃过一次的客人就变成了回头客,回头客又会经常带新顾客来品尝,这样新顾客又成了回头客,长此以往,附近这一带的人都来吃,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啊,还有柴油机厂、水工机械厂、锅炉厂、炮校学生等,当然是顾客盈门。”臧娜说,由于成功经营,她也作为改革开放的创业典型获得了区人大代表等身份。臧娜的父母也重新开始审视这件事,逐渐由反对变成了支持。几年前,臧娜用积累下来的第一桶金,在北京开办了一家商务注册公司,“平常店就交给经理管理,他们都是干了十几年的老员工,非常放心。”
“我的店大概是1996年左右搬到北闸口的,当时也是因为那个市场要拆迁。没想到一转眼十来年了,现在又要搬迁了。”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新铺面而心急的臧娜说,“郑州发展真是快啊,记得刚来北闸口时,这里还没小吃店,我是第一家,有一个做白吉馍的师傅跟我一起搬过来。后来那家白吉馍铺子不在了,可是附近的小吃店却一家家地开了起来。近几年,随着租房客越来越多,北闸口形成了繁华的夜市,一到晚上,竞相走动的人流与各种小吃的香味飘散交织在一起,热闹得很。”
地标 二
北闸口集市
3月16日,星期天,北闸口狗市交易日。我们还没走到桥头,远远就看到拥挤的人群,待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早已不是一字排开的狗笼,而是吃的、穿的、用的(右图)。
“现在查得紧,卖狗的自然就少了。”一位卖衣服的大妈解释说,“北闸口狗市是个民间自发形成的集市,好像是从以前的花鸟市场发展而来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北闸口这里形成了一个花鸟鱼虫市场。那时养宠物的市民少,大多也以花鸟为主,市场上只零星见到卖猫狗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宠物猫狗有了很大的市场,原来被称为‘鸟市’、‘花市’、‘鱼市’的北闸口,慢慢成了‘狗市’,虽然集市上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一位逛市场的老住户说,自1999年元旦,郑州开始正式实施第一道城市禁狗令之后,北闸口狗市经历了多次清除,始终未能彻底取缔。因为整治力度加大,现在已经快变成一个卖综合百货的集市了。
“周末是交易日,我们在家闲着没事,也乐得来逛逛,买些日常用的小东西,一举两得。北闸口被纳入郑州火车站西出站口建设规划,京广路也要拓宽,市场肯定是要消失的。”
顺着金水河往东走,在铁路桥下,张明(化名)正在给来往的客人介绍他的商品,我们和他聊了起来。张明每周末都来北闸口摆摊,已经有两三年了。“这地方热闹,又临着金水河,是个休闲的好地方。”张明说,生意好时能赚个百八十块,生意不好也就是卖个饭钱和烟钱。
看到市场上有很多卖古玩的,颇有些奇怪,张明悄悄告诉我说,“别看他们东西不多,但很赚钱,有许多玩收藏的都不去正规的古玩市场,专门来这里淘。因为专业的古玩市场卖家都是行家,而这里摆摊的,看起来像朴实的农民,容易被信任。其实呀,他们精得很呢。”
在张明的诉苦声和艳羡声中,我们继续往前走,一位卖花草的大爷正在和一位顾客较真,“就是让你种着试试,你只要出钱,多少都给你。”大爷的摊旁边,是卖“长江七号”毛绒玩具的,大大的眼睛可笑的表情,配合着集市的嘈杂声,让人感受到烟火生活的轻松自如。
地标 三
宠物门店
“现在有的年轻人呐,早上买的狗晚上就不要了”
虽然政府三令五申,可这个民间多年形成的狗市却很难彻底改变,而宠物门店则是这种需求合法化的表现。
27岁的杨志勇(右图)是3年前来到北闸口开店的。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北闸口名声在外。虽然狗市只有双休日才集会,但这里俨然是爱狗者的乐园。
见到杨志勇时,他正在清理垃圾。跟随他进店后,一股刺鼻的味道让我们忍不住打起喷嚏。“习惯就好了。”细心的杨志勇一面整理东西一边说,“没开店以前,余杨她从不碰宠物的,后来不但适应了,还喜欢得很呢!”
余杨是杨志勇的未婚妻,当年杨志勇从老家河北承德到西安读大学时,与郑州姑娘余杨相恋,毕业后俩人一合计,回承德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相约来到郑州。
从小就喜欢宠物的杨志勇在考察一番后,在北闸口开了这家名为“宠爱有家”的小店。
如果说喜欢小动物能衡量一个人的爱心的话,那么不仅收留照顾流浪狗的杨志勇,包括他远在河北承德的家人也足以拥有“爱心卫士”的称号。“我家有条苏格兰牧羊犬,刚开店时,我给我妈说想让她把狗带过来。结果没想到我妈怕狗受罪,竟然选择坐出租车,1200公里的路程啊,花了近2000块钱啊!哎!”杨志勇也继承了妈妈的光荣传统,遇到收留流浪狗的顾客,他总是按进价卖给他们狗粮,“人家本来就是在献爱心,怎么好意思赚他们的钱呢。”
“现在的年轻人啊,往往都很冲动。比如早上买的狗,晚上嫌烦就不想要了。有的往路边一放,有的则谎称寄养到店里,之后就消失了。”
北闸口14户居民要拆迁的事杨志勇也早就听说了,但他认为对他的店影响不大,当然,随着交通的改变,整个区域都会有一个更好的大环境。
本文未完,请您继续阅读C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