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郑州故事万元争霸赛
3  4  
PDF 版
行政区的童年时光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行政区的童年时光

中原网  日期: 2008-03-19  来源: 郑州晚报  
  众多的饭店让金水区显得异常繁华。

  晚报记者 马健 图

  郑州故事万元争霸赛41号作品

  行政区的童年时光

  □李文郑

  老百姓习惯上把金水区称之为“行政区”。这里,过去有按照中国传统的天干命名的甲、乙、丙、丁、戊等家属院。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家曾先后在丁院、甲院生活了几年。

  1

  行政区给我的最深印象,首先是“吃”……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从河南大学毕业,分配到省财政厅工作。1954年10月,我们家随河南省政府迁郑州,父母和我姐姐租住在郑州南下街的一处民房。第二年我出生后,就搬到了丁院326号,后来又搬到甲院9号。两处房子都是“背子屋”,就是门朝北。

  当时,行政区的家属院几乎都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平房。一般干部每家只有一间住房,两家有一小间合用的厨房;处长一级的干部家才能分得一间半住房。我出生后,家里共有五口人:父亲、母亲、姐姐和我,还有从老家来照看我的奶奶。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听长辈和姐姐叙述的。凭我自己的记忆,行政区给我的最深印象,首先是“吃”。可能是因为年龄小,加之赶上了那个让人永远难忘的年代。

  记得母亲说过,我出生后,从牛奶场为我定了奶。但是人家不给送,家里既没有自行车,路上又不通公交车,她要每天一大早从丁院步行十几里路到位于北郊的牛奶场去取。遇到雨雪天气,往往要一身水、一身泥地回到家里。

  2

  ……我总是忍不住吧唧吧唧嘴,咽几口吐沫,我知道,那属于奢侈品,是不可能轻易吃到嘴里的……

  当我朦朦胧胧记事的时候,正赶上全国的大饥饿——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年自然灾害”。我记得最清楚的事,是每当母亲买面回来,我就急急忙忙迎上去,问有没有红薯面,因为红薯面是可以生吃的,并且有点甜味。如果有,就下手抓上一把,什么都不顾地往嘴里送,常常因此被呛得连连咳嗽,还有呛到的一脸的白色面粉。

  那时的行政区,一排排平房之间,有很宽敞的空地。因为大家的口粮都不够吃,于是就有不少人在房前屋后种上了玉米、红薯和蔬菜等。记得当时在郑大附中(今天的省实验中学)读初中的姐姐星期天回家,常带着我去人家收过的红薯地里挖那些细细的红薯根。半个下午时间,能挖到十来根和筷子粗细差不多的“红薯”。我们高兴得如同挖到了宝贝,回到家里,清洗干净,用一个旧搪瓷茶缸,放在煤火炉上煮。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那不多的水开了以后,我就急不可待地凑上去,闻一闻从茶缸盖下飘出来的淡淡的红薯的清香味。煮熟以后,顾不上烫手,便抓出来一根根塞进嘴里,连皮带丝一起吞下去,感觉到比红烧肉还要香——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对行政区的“红烧肉”一丁点儿印象都没有。

  夏天,记得院里有个卖冰糕的高个子阿姨,每天背着个小箱子,在院里那条南北路上一路吆喝:“火车牌冰糕!”其实,那“冰糕”就是冰棍,3分钱一根。每当听到那一声声吆喝,想着冰糕那又凉又甜的诱人味道,我总是忍不住吧唧吧唧嘴,咽几口吐沫,我知道,那属于奢侈品,是不可能轻易吃到嘴里的。

  3

  ……我们竟然还见到了一位在那里居住了40年的老邻居。老伯伯不无伤感地说,他也正在整理东西准备搬家……

  后来,弟弟出生,家里的饥饿状况似乎更严重了。可能弟弟连奶也吃不饱,母亲为他准备了一些饼干。当我得知了这个重要“情报”,就千方百计地要找这些饼干,以补充自己那空空的、瘪瘪的,似乎永远也填不饱的肚子。家里的地方虽然很狭窄,却让三四岁的我伤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周折。当终于发现了天花板上挂着的一只竹篮时,我激动得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往床上放个小板凳,颤颤巍巍地上去,还要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伸出手去摸索。摸出两块儿,就急忙往嘴里送。

  大约在我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四伯从老家来郑州,说要分地了,想让奶奶回去,多一个人就会多分一份地,所以,当弟弟出生后,就请了外婆来照看。

  一眨眼工夫,几十年过去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父亲还带我去了丁院一次。那里的拆迁、重建正搞得轰轰烈烈,满眼看去,就是个大工地,原来的大片平房只剩下了中间的两三排。我们父子踩着遍地的残砖碎瓦,穿行其中,似乎穿行在时空隧道。那次,我们竟然还见到了一位在那里居住了40年的老邻居。老伯伯不无伤感地说,他也正在整理东西准备搬家。

  如今的行政区已经成为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了,目睹着她50来年的变化,真是感慨万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