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3版: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巡礼
3  4  
PDF 版
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 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 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3年实践回顾
中原网  日期: 2008-03-2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是一个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当地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2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水平的1/2,不及全国的1/10。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郑州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水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为此,郑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大郑州的战略目标,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核心城市和水系网络化的森林生态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是郑州生态和环境建设的宏伟蓝图。而实现这一蓝图,必须有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加快郑州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2005年2月郑州被国家水利部确定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6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一。2006年7月28日,水利部同意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至此,郑州市拉开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序幕。

  编者按

  郑州地处中原,但水资源并不富裕;郑州正在迅速发展,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解决水资源供与需的矛盾,如何缓解水环境的压力,3年来,郑州市在打造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个宏伟工程中,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促进人水和谐发展”系列报道,把最近3年来的这些成果展示出来。

  政府重视,政策支持,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

  郑州市委、市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始终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针对郑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形势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按照“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方针,郑州市提出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2005年2月,郑州市被水利部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郑州市政府就立即组织成立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课题组。在《规划》通过国家水利部的审查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后,为了更好地落实《规划》要求,顺利推动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进行,郑州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县(市)、区负责人及相关局委主要领导为组员的“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

  为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郑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本区域、本部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职责和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目标管理,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建立机制,完善体制,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核心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体制机制建设。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基本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机构管理效能是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进一步完善本市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2005年10月24日,市政府颁布了郑政文〔2005〕181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水资源管理机构进行了明确,将市内各区的地下水取水户的管理权由各区移交市水利局统一管理,改变了以往区域分割管理的局面,强化了市本级对水资源的管理。

  为更好地适应新《水法》《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及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2005年下半年,本市借鉴其他城市有关节水的地方性法规开始了对《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新的条例更名为《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主要从管辖范围、计划用水管理、加价水费的征收、中水设施建设和利用、农业节水等方面进行了修订。该《条例》还对本市的计划用水管理和水权的有偿转让进行了明确。《条例》规定,“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使用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用户和月用水量达到100立方米以上的自来水用户以及洗浴、洗车等特殊用水单位纳入计划用水单位管理”;“计划用水单位通过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改革工艺、建设中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等节水措施减少实际用水量的,其节余的年度用水指标可以依法有偿转让”。这为本市水权、水市场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在全国同类法规中也属首例。《条例》对本市中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为落实规划中提出的“开发再生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提供了保证。修订后的《条例》已经省人大批准,并于2007年2月正式颁布实施。同时《郑州水资源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也已列入郑州市人大2007年立法修改计划。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条例》修订稿初稿,预计今年颁布实施。

  政府补助,典型带路,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

  本市主要以企事业单位的自我投入为主,政府资金技术扶持为辅,以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单位用水的效率为突破口,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的创建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投入各类节水补助资金400余万元,创建了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等共计86个。树立了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三棉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建业森林半岛、河南省体工大队、郑州市动物园等一大批典型单位。

  大企业节水典型

  狠抓节水促进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兴建了生产区污水处理再回用工程、喷淋车间循环用水工程、喷涂车间工艺水循环利用工程等。目前该单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到91.0%,万元产值取水量已降低为1.70立方米,年节水达320万立方米,年节水600万元以上,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郑州三棉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9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20万元,先后兴建或扩建了空调水回用于生活用水工程、纺布循环用水工程、织布循环用水工程等,年节水400万立方米,年节水费在800万元以上,为企业在市场中的有力竞争作出了贡献。

  河南金星啤酒厂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了多次节水项目的技术改造。该啤酒厂在政府补贴25万元的基础上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改造了蒸汽冷凝水回收系统,购置了压滤机、洗灌器等设备,兴建了污水处理站、洗渣沉淀池等,大大降低了用水单耗,提高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由建厂初期吨酒耗水13吨,达到现在吨酒耗水5.48吨,属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郑煤集团东风电厂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其中政府补贴50万元,改造了冷却水循环系统、除尘器等,开发了变频阻垢仪,投入运行后节水成效明显,节水率达25%,阻垢剂使用量减少了50%,年节约资金130万元。

  大生活节水典型

  抓公共用水设施改造,降低大生活用水单耗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各宾馆、饭店、医院、学校、机关团体等大生活用水单位为降低经费支出,也不断发掘自身节水潜力,自觉更新使用节水器具,节水能力大大增强。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是以医疗为主,集医疗、教学、预防、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中医医院。多年来,该院一直积极推广和应用节水型器具,2004年又投资17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20万元,兴建了一座以地埋式生化处理并集消毒工艺于一体的花园式中水处理站。该站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1200吨,中水回用500吨,水质达到了《生活杂用水标准》。处理过的中水主要用于该院的冲洗厕所、园林浇灌、基建、洗车等,每年最少可节约新水9万吨以上。

  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是全军重点理工科军事院校,2005年以来,投入专项资金改造锅炉蒸汽冷凝水系统,将蒸汽回收到软化水箱,用作供暖系统补水,每年可节约用水近6000吨。该学院在政府补贴15万元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兴建了雨水利用工程雨水窖3个,总容量550立方米,基本保障了校区内约3.2万平方米绿地的用水需要,年节约用水2万吨。

  郑州市74中占地约80亩,是一所花园式、学习型、现代化的优质高中,在校师生1800人。学校先后改造了卫生间冲水系统,将公寓楼洗漱用水处理后用于冲厕,调整教学楼定时冲水方式,年节约水量1.4万吨。该校后又投资2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10万元,兴建了容积为216立方米的雨水沉淀蓄水池,全部用于校区内3600平方米的绿化用水和教学楼冲厕,带来可观的节水效益。

  河南省体工大队占地面积36443.20平方米,是河南省体育乒网、武术、散打等项目的综合训练基地,2005年自筹资金39万元,政府补贴16万元,建设了雨水及游泳池排水综合利用项目,将处理后的水用于冲厕、绿化草坪和冲洗网球场地等,日节水量可达100立方米,年可节水3.7万立方米,节约水费11.9万元。

  郑州市动物园在政府补贴45万元的基础上,对绿化用水系统进行了改造,采用先进的处理工艺,24小时不间断处理湖水,使湖水真正变成了活水,极大地改善了水质,同时也满足了园区绿化的需要,年节约水4万立方米。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兴建节水工程140项,年设计节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75.02%,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了36.36立方米,大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下降到了155.19立方米,全市节水设施的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和废水处理回用能力逐步增强,初步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机制。

  广泛宣传,全民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依法管水、用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本市每年都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持续不断、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累计投入宣传经费260余万元。一是联合省会多家新闻单位不定期对本市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水行政执法等工作情况进行系列报道,并于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等发布以市长署名文章、节水型社会专家论坛、节水型社会建设专栏等形式的专题版面,内容涉及《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解读、郑州市水资源管理配置状况、中雨水利用现状、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发布、典型企业节水经验推广宣传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二是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以“我为郑州节水作贡献”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作文在郑州晚报上进行了选登,大大激励了中小学生参与节水、争当“节水小卫士”的热情。三是结合每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制作各类展板百余块在绿城广场、主干道两边及大型居民生活区布展并发放节水宣传册、宣传品。新颖适用的节水宣传版面和各种节水小窍门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观看,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四是多次组织参加国家有关节水型社会建设、节能减排、节水新技术器具推广等方面的展览。五是以点带面推广典型经验。在几年来开展的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创建的基础上,对重点节水企业(单位)进行了包装宣传,制作宣传册和宣传牌,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参观。六是通过组织文艺汇演、电视专栏等形式开展宣传。2006年10月同郑州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一期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周末面对面》节目;2007年3月22日在绿城广场举办了大型文艺晚会;同年8月又联合郑州电视台《今日视点》栏目制作了一期节水专题节目。七是积极组织其他形式的宣传活动。2005年制作了8万份桶装水节水宣传广告,使节水宣传走进千家万户。2007年制作了统一的标牌,免费发放到全市已纳入计划管理的洗浴场所中,并要求其在显要位置悬挂,告知市民该洗浴场所使用水源提醒大家“洁身不忘节水”。

  优化配置,合理调度,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2005年,本市投资333万元修复了作为本市城市储备水源的尖岗水库、常庄水库联合调度输水工程。2007年5月该工程建设完成,实现了两个水库间的联合供水调度,避免了水资源浪费,保证尖岗水库维修期间的弃水能够正常转移至常庄水库,堵截了污染源,避免了河道沿途对水源的污染,保证了供水水质,为本市应急供水和供水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将来生态水系调水,南水北调调节蓄水奠定了基础。

  2006年1月,郑州市供水节水办公室和郑州市工业贸易学校共同承担了《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的编制任务,对饮用水水源地综合管理措施进行了深入论证,为郑州市城市用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郑州市供水节水办公室于2006年初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联合着手编制《郑州市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的鉴定,还获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本市通过考察,从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环境生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本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郑州市人口、经济、工业发展预测,提出了2008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相应的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该方案的实施将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增大城市供水能力,优化城市供水水源结构,提高供水的安全性,改善居民饮用水质量和推动城市生态水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本市多年来的地下水动态监测情况,本市联合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完成了《郑州市城市地下水功能区划研究》。该项研究科学合理地划定了地下水的禁采区、限采区和适宜开采区。明确提出在禁采区内要停止审批一切开采地下水的项目;对于在本区域内正在开采地下水的特殊用水项目,要严格控制其开采量;对于超计划开采地下水的要严格征收加价水费,运用经济杠杆控制地下水超采。同时,还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更新改造用水工艺,解决替代地下水的水源,直至停止地下水的开采。在限采区内除纺织工业制冷、医药化工、啤酒、饮料生产等特殊用水需求外,也要停止审批开采地下水的项目。在适宜开采区内,针对不同用水性质,要做到地下水的分区开采、分层开采和分质开采。同时,要严格实行计划管理,做到计划开采、合理开采、采补平衡和科学保护,发挥好地下水在经济社会建设和应急供水中的作用。

  生态建设,民生水利,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最佳体现

  2006年本市在对城市水系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编制了《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使流经市区的10条河流、城市周边的12座水库和将要建设的3个湖区清水长流,构建水系网络化的有郑州特色的生态水系。目前该《规划》已顺利通过市人大审议批准实施。近年来,由政府投资,本市着力改造和疏通了东风渠和熊儿河等城市内流河,进行了截污和生态水系建设。2007年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历尽曲折并最终实现通水,标志着本市生态水系建设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为体现民生水利,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本市持续实施了西部山丘区微集雨工程,每年由政府投资1100万元在西部山丘区建设1万个集雨水窖,已经连续3年作为郑州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同时本市在有条件的山丘区,利用原有水利设施作为蓄水工程,因地制宜修建一些塘、堰、坝等拦蓄水工程,充分利用地形、利用雨水资源,广蓄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多储水量为山区植树造林和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2006年9月份举行的首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上,本市集中示范各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借以推动农业节水工作。为更好地指导和调整农业灌溉用水,推广和应用农业节水技术,我们先后投资200余万元重点扶持了郑州丰乐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现代化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完善了中牟杨桥灌区、荥阳李村引黄灌区的基础配套设施,重点帮助新密市、中牟县进一步完善农民用水协会并确保协会正常开展工作。通过以点带面、资金引导、技术支持、经验总结等有效形式,推广农业节水示范经验。

  全面建设,协调一致,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是区域范围内的全面建设工作。因此,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县(市)区工作的均衡协调十分重要。2007年初,市政府同所辖各县(市)区负责人签订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书,下达了2007年度的用水计划,提出了总量控制目标,逐步开展计划用水管理,并配合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要求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社区、灌区的创建工作。

  截至2007年底,新密市已经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其他各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应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年取水总量均在控制目标以内。城市方面,各县(市)区共计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单位500余户,建设了一大批循环用水及中水利用工程项目。如登封市的郑州发祥铝厂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循环水储水系统工程,年节约地下水60万立方米;巩义市中孚电力一分公司,投资230万元,对循环水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投资95余万元,购置加酸处理水系统和反渗透技术处理水系统,年节水量可达30万立方米,同时达到了污水零排放指标。巩义市创建了回郭镇节水型灌溉示范区和汇鑫农业示范区,年节水量可达80万吨。新密市创建了东方红节水型灌溉区和北横岭节水灌溉区等。

  建设节水型社会,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是推动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人水和谐大郑州的必由之路。自2005年本市被水利部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来,本市围绕《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3年来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在水务一体化管理方面,究竟实行何种模式,仍在探索研究;建设特色的节水文化,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行为,规范方面还有待提高;宣传力度措施不到位、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还没有参与到节水型社会建设之中,都是我们尚待努力的方向。

  本市将进一步落实《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要求,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节水管理机构,健全水权水市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并试行推广,全面推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节水评估制度,完善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修订并出台《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健全节水法规体系,积极开展节水型单位(企业)、社区、灌区的创建工作,最终达到国家要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期目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和环境,共同创造饮水安全,供水高效,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新郑州!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