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郑州故事
3  4  
PDF 版
C03
那时的郑州,曾经的回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那时的郑州,曾经的回忆

中原网  日期: 2008-04-02  来源: 郑州晚报  
德化街一景

二七广场夜景

  郑州故事万元争霸赛47号作品

  郑州故事万元争霸赛,使我展开回忆的翅膀,想起那艰难的岁月,想起学习、生活、初恋过的地方。金水河畔、人民公园、二七路、德化街、二七广场,还有广场那闪闪发光的二七纪念塔,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河南剧院、百货大楼、邮电局,还有新华书店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在郑州读书、学习、生活、恋爱,使我终身难忘。

  从1960年到1962年,是低标准、瓜菜代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虽然肚子吃不饱,但还有不少精神食粮,电影、戏曲每周都有。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很少来郑州。1959年考上郑州七中,好像现在的高中生考上了重点大学,内心是多么的激动和高兴啊,特别是把户粮关系转到了学校,成了非农业城市人口,在村上,连父母都感到自豪和光荣。

  开学不到一个月,我接到初中同学王玉梅从郑州五中的来信,信上说:“郑州七中是重点中学,你学习又好,以后要多多帮助我。”我把信往桌斗底下一压,心想,不能回信,不能分散精力,我要考大学,应该多克制自己。说实话,我也想给她回信,考大学也是一个理由,主要是家里穷,经济基础差。那年月,我靠每月8元钱的助学金维持生活,当时男生供粮标准是每月36斤,女生32斤。尽管每月发一张豆腐乳票,还有半斤糕点票,这哪能填饱一个男生的肚皮?

  玉梅来信说,她每月32斤也吃不完,还有几个黄糕(玉米面蒸的馒头)要送给我。真是马瘦毛长、人穷志短,为了这几个黄糕,我也顾不得要考大学的大志和不谈恋爱的誓言。玉梅家的条件好,哥哥是南下干部,在福建地质队当领导,每月给她寄15元生活费。我家条件差,父母是农民,姊妹五个,三间破草房,靠工分吃饭,是老缺粮户。

  【一】

  【四】

  1961年底快春节了,妈妈突然提出要我星期天回家见面儿、定亲。妈说家里穷,趁我在郑州上学,是非农业城市户口,又是高中生,好相亲。要是考不上大学,回家种地当农民,就是能结婚,光小见面大见面订婚礼也拿不起。我内心装着玉梅,又怎能和别的女孩见面!妈逼得我实在没法,我只好告诉她,在学校谈了一个。妈要我把玉梅领回家看看,中了就订婚。

  1961年寒假,玉梅到我们村同学家玩,也顺便到我家看看,妈见她长得漂亮,又是高中生,喜欢得合不住嘴。玉梅见了我家人,印象也很好,说父母都是老实人,兄弟姊妹又团结,愿意订婚。

  订婚时她要我答应她三个条件。我想,三个条件会是啥,家里就那二斗玉米一斗麦,要一点粮食可以,要多了去哪儿弄。谁知道她提的三个条件都与钱和粮食无关。第一条,她家是富农,我家是贫农,结婚后不能提她家成分高。第二条,她比我大一岁,结婚后永远不能嫌她比我大。第三条,结婚是一回事,订婚是一回事,什么时候结婚她说了算。这三条我都答应了。

  她拿出一条小手帕,让我在手帕上写誓言:艰苦奋斗永向前,海枯石烂不变心。然后用剪刀把手帕对角剪开,各拿一半。趁春节,我也到她家去一趟,双方父母都很满意。

  一个星期天,她约我10点钟在二七广场纪念塔前见面。我拿了当月供应的半斤点心作为交换条件。心想,你的黄糕多,能挡饥,我的点心质量高,这也算平等交易吧。

  我穿着妈做的对门排扣黑夹袄,内穿一件白背心,一条破旧的蓝裤,穿一双旧白底黑布鞋,没穿袜子,显得特别寒酸。10点钟,玉梅准时来了,虽然一年多未见面,她那双虎灵灵的大眼睛,还是那样的熟悉,我一眼就认出了她。

  她扎两条牛角辫,穿圆领白布衫,配上蓝裙子,是那样的素雅,真不愧是一朵美丽的校花儿。她来到我面前,微笑着问:“咋不回信哩?”“怕耽误学习呗。”我低着头慢慢地回答。初中同班三年,现在却觉得有点怯生了。她把手里的小布袋递给我说:“这里有七个黄糕。”我顺手把包好的半斤点心递给了她。她推辞着说“不要”。

  接着,她提议照个合影像。我说:“这里没有照相馆,广场上照相瞎胡要价。”她指着二七塔北边的艳芳照相馆说,到艳芳吧!我实际是不想照,因为穿得太寒酸,但也不好意思拒绝,就跟着她进了艳芳照相馆。到艳芳后我把破夹袄一脱,上身露出个白背心,她就靠紧我照了一张合影像。这张上世纪60年代的合影成了我们金婚的珍品。

  【三】

  【二】

  订婚后,双方感情进一步加深,我们经常书信来往倾吐我们的爱情,诉说儿女情长。我经常约她到七中北边的省图书馆去借阅(上世纪60年代省图书馆建在现在新通桥北边的体育馆)。省图书馆西边就是露天体育场,我们经常在这里看体育比赛。七中的运动会有时也在这里举行,有一次学校运动会在这里举行,玉梅到场给我加油,我夺得800米第一名。

  1962年8月下旬,天气还是那么闷热,人民公园和金水河畔的树林里传来阵阵的蝉鸣,马路上汽车很少,听不到小鸟的叫声,我心里很沉闷。我和玉梅坐在金水河边的草地上,心想,考验爱情的时候到了。想来想去,还是直说吧:“我没考上大学,要回家务农。”她听后很平静地说:“咱在郑州登登记,我跟你一块儿回家。”她趴在我的膝盖上,我们都不说话。这沉默,不单是没考上大学不高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离开郑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这个我们上学、读书、生活、恋爱、成长过的地方。三年一瞬间,现在就要离开她,内心是多么的留恋啊!

  她好像朝阳沟里的银环,跟我回到了老家——郑州西南贾鲁河畔的农村。

  时隔半个世纪,我们都快70岁了,上世纪60年代初在郑州度过的美好时光,使我永生不忘。

  作者:李中潭(退休教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