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2版:第一地产独家
3  4  
PDF 版
传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传承

中原网  日期: 2008-04-03  来源: 郑州晚报  
即将兴建的郑东新区图腾文化广场

  流淌的郑东文脉

  随着去年底河南艺术中心的破茧而出化蛹为蝶,这个国际一流大型专业剧院和专业音乐厅成为郑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其五个椭圆体、艺术墙、装饰柱分别取自6500年前的埙、2500年前的石排箫和8700年前骨笛的造型,张扬着中原文化的烙印;CBD与CBD副中心这两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环形城市通过如诗如画的运河连接,构成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型“如意”;“中原第一高楼”郑州会展宾馆,更是以嵩岳寺塔为造型而设计;如意湖边有一组名为“群英会”的雕塑,45根戴着各种帽子的石柱,代表不同的角色,象征着多元文化的共生。同时,新区高档人居社区温哥华山庄的图腾文化广场,更是将纯正的北美民居文化漂洋过海带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多元体现在郑东新区建设的点点滴滴,多元的文化和中原的文化融合正在为这个新型的忽然新城,注入灵魂的血脉。

  郑东新区也要“文”深“脉”固?

  “忽然新城”的文脉思考

  今日郑东,在规划、规模、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已赢得多方认可,CBD、龙湖南区等区域人气、商机颇见活力,关于这个新城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

  在2月份举行的“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城”的郑东新区总结大会上,政府相关领导提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文化东区。那么作为郑州未来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中原崛起的龙头区域,郑东新区的文脉是不是也可以根深蒂固,它的文脉在哪里?接轨国际,它又需要植入怎样不同的文脉?晚报记者 王亚平

  郑东新区,有无文脉?

  面对有3600年历史的商城遗址,面对古老嵩山、大河文化和黄河文明,郑东新区怎能没有文脉的传承和流淌?

  郑东新区“十年激越”城市命题 之 “双论记”

  论题一 —— 文脉“传承论”(一)

  中午时分,站在郑东新区CBD绿地世纪峰会顶层——28楼,新区的概貌一览无遗。内外环道上已遍布车辆,丹尼斯超市不停有人流进出,三五结伴走进迪欧咖啡,来往出租车不断停车下客、载客。龙湖南区矗立着栋栋住宅,大多已经入住,也有的正在紧张施工中。

  距离郑东新区规划思路出台,数年已去,建设时所树的目标和为此喊出的口号,也已经实现。越来越多来自国内外的企业总部进驻新区CBD内外环高端写字楼,大型商业、一流开发团队将先进的经营和居住理念带入这里,使新区呈现了颇具国际都市的时尚外貌,也为郑州跻身国际打开了一扇门窗。

  只是,这一个已有几年发展历程,俨然国际城区的郑东,人们还是习惯称其“新”,这不是区域名称上浅层次的新,而是对文化底蕴难以把握和文脉的不准确描述所产生的“新”。

  随着炎黄二帝塑像在黄河边落成、拜祖大典成为全球华人的盛会、少林武术扬名世界等,中原文化经过千年的沉淀,正在发生剧烈反应的今天,郑东新区这座在更多人眼中的“忽然新区”,对于文脉的传承和发展又会怎样?

  “新区有没有文化底蕴,它有怎样的文脉可以传承?”身边不时有人发出如此疑问,粗略了解,具备这样想法的人大都在于探究新区具备怎样的发展潜力,因为不管是企业经营还是城市发展,似乎只有遵循“先做厚再做大”的规律,才能真正走得久远。

  “文化不等于历史,不能因为一个城市是新建的,没有悠久的历史,就说它没有文化。”枫华(郑州)置业有限公司总裁李燕肯定地说,“短短几年时间,新区就具备了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和发展理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文化是可以传承的,新区同样属于中原大地,中原有中国文化的根,是厚重的、深远的,特别具有包容性。在李燕看来,新区不但传承了中原文化,同时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接纳了更多国际上先进的异域文化。

  河南艺术中心部分主体取自6500年前的埙、2500年前的石排箫和8700年前骨笛的造型,张扬着中原文化的烙印;巨型“如意”CBD与CBD副中心,构成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如意湖“群英会”雕塑,象征着多元文化的共生。同时,温哥华山庄的图腾文化广场,更是将纯正的北美民居文化漂洋过海带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多元体现在郑东新区建设的点点滴滴。

  兼容并包,亦需多元素文化

  郑东新区的现代符号里展示着厚重的城市历史,同时也孕育着现代城市的文明。

  在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国际化”多有提及,河南希冀借郑东大发展与国际深度接轨,在发展大势中,郑东新区顺理成章接过了“榜样”的旗帜。

  然而,国际化并非空泛的概念,它不仅需要国内外企业将枝蔓深入郑东建设,使郑东在经济上跻身国际,亦需要从意识形态上接轨国际。“意识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同样作用于城市建设,郑东新区大发展正面临着如何在意识形态跟得上并赶超国际的问题。”曾有研究城市建设的学者如此指出。

  “温哥华是各国人民都非常喜欢去的城市,其原因就在于多元素文化在此会合并能相容并生,获得当地人的极大尊重。”有多年加拿大居住经历的李燕坦言,“比如遇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加拿大还会为华人员工放假,对各国人民的文化给予极大尊重。”

  在李燕看来,郑东新区要想接轨国际,成为人们喜欢来、乐意住的地方,应该容许并接纳国际多元素文化进入,为人们生活多一些可供选择和欣赏的东西。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无疑承担了这一重任,但凡适宜中原人居住和生活的建筑形态、理念都应该大胆借鉴并引入。

  然而,在新区建设日渐加快,先进文化不断涌入的同时,新区会不会与老城区形成截然反差,对郑州城市整体发展又有何影响?

  无疑,新区给人们带来的是新的生活,是现代的、时尚的、国际的,如住宅产品规划理念的更新,建筑形态的新颖,宝龙城市广场等商业提供的潮流购物消费热,温哥华山庄项目前面有印第安文化的图腾广场等一切可以起到促进物质与意识形态革新的元素,使新老城区以完全不同的面貌示人。

  “老城区有老城区的责任和使命,新区生活对老城区的影响是良性的,是带动作用的。”李燕面露微笑,对于新区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多元素文化并进极为赞同。

  文化载体,建筑要形神兼备

  建筑要真正有生命力,必须恰如其分地体现建筑文化,失去了文化内涵的建筑,便少了血气,显得苍白无力。

  新区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同时,接纳了更多带有浓郁异域文化色彩的建筑。如绿城百合公寓、中义阿卡迪亚的新经典海派建筑风格,温哥华山庄的英伦都铎式建筑风格,联盟新城的中国院落、德国布局、西欧风格等也都主张迥异的建筑风格……

  建筑要真正有生命力,必须恰如其分地体现建筑文化,失去了文化内涵的建筑,便少了血气,显得苍白无力,很快便被城市发展抛之脑后。而摸不着方向的建筑则是不伦不类,尤其是一些标榜了某种风格的建筑,实际上却只是徒有其表,在某些元素上加以体现,并不能对居住在此的业主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浸润。

  就郑州来说,真正将某种异域风格进行移植的房产品并非多数,特别是将其文化内涵与建筑形态与中原人居相结合的少之又少。诸多声称具备“地中海风情”、“欧陆风情”等特色文化的社区大多只在水系、雕塑等景观的一两处加以模仿,或者是屋顶、窗户等建筑元素上加以形似的变化,在建筑材料、文化特色上却没有仔细考究。

  “作为文化载体,建筑要实现形神兼备,文化不是说去国外走一圈就可以看出来的,它需要在规划、理念和形式上融会国情。”作为有在国外居住多年的生活体验和建筑专业出身并从事地产业20载的专业人士,谈起建筑与文化,李燕有无尽的情意要表达。“真正有文化的建筑是可以传承百年、千年的。将国际上先进的建筑风格移植国内,需要量体裁衣,不但要在材料应用上保证建筑的原汁原味,还要依据中原居住习惯加以改良,最终实现中原人宜居、国外人看又是纯正风味的目标”。

  李燕的说法恰好解释了温哥华山庄一期热销的根源所在。温哥华山庄在建设中不断改良,材料大多来自国外,设计单位几易其稿,在保留所有外在元素的基础上又打造适合中原人居习惯的南北通透户型和增加窗户等细节,如此用功和用心方能成就真正具备文化内涵的建筑。

  或许只有如此,所有标榜异域风格的建筑,无论住宅还是商业,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多元素文化涌进的郑东新区才能具备根深蒂固的文脉,得以传承久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