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6版:朝阳沟
3  4  
PDF 版
金杯和银杯 不如好口碑 艺术有源泉 生命永绽放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金杯和银杯 不如好口碑 艺术有源泉 生命永绽放
《朝阳沟》得奖不多 却成为戏剧史上的传世之作
中原网  日期: 2008-04-03  来源: 郑州晚报  
《朝阳沟》部分主创看望住院的杨兰春

《朝阳沟》剧照

  豫剧表演艺术家、马派艺术宗师

  马金凤:

  我也演过《朝阳沟》

  “《朝阳沟》我也演过,当时我演二大娘。”85岁高龄的马金凤提起《朝阳沟》和杨兰春就特别高兴,“那时全国学演现代戏,当时我在洛阳市豫剧一团任团长,俺团排《朝阳沟》时,杨导演把三团《朝阳沟》的主演全部叫到洛阳教我们,而且一到洛阳他还让演员们跟我学我的唱腔,然后再让他们教《朝阳沟》。直到现在,洛阳豫剧团还演着《朝阳沟》哩,特别受欢迎。”马金凤称,《朝阳沟》对豫剧促进很大,尤其是对青年人起着很大的教育作用,而当年演《朝阳沟》的那几个演员现在找不来,戏演得很生动,人们都爱看。

  提起《朝阳沟》,马金凤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老朋友杨兰春。“杨导演对我帮助很大,他给我改了个行当。他是个万能导演,既会排现代戏,又会排古典戏,我的代表作《花打朝》就是他给我排的。”马金凤仔细回忆着当年杨兰春帮她排戏时的情景:“《花打朝》里的程七奶奶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彩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女丑,而我唱过青衣、花旦、帅旦、小旦,就是没演过丑旦,戏里有个‘三进三出’,我当时抹不下脸做不出来动作,他就给我做动作示范。体验生活按说是演员的事情,但杨导演为了让我演好‘吃鱼’,自己跑到大街小巷的饭馆里看大厨如何做鱼,看食客们如何吃鱼,回来再把动作教给我。”马金凤还告诉记者,如此费心排戏,杨兰春却没要一分报酬,吃饭都吃的是自己的“小灶”。杨导演竟然开小灶?一打听记者才知道,当年杨兰春为了不麻烦别人,每逢外出,都提着自己的小石油气炉和饭碗锅盆,自己做饭吃。

  当年的情谊让两位老艺术家至今保持着联系,“杨导演住院前,只要我来郑州,肯定要去看他”。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杨兰春在医院疗养,而马金凤不久前也住进了医院。采访中,马金凤告诉记者,她马上就要出院了,“等我出院,再看看他去。”

  《朝阳沟》大事记

  ●1958年3月20日,由杨兰春编导、马琳(饰银环)和王善朴(饰拴保)主演,王基笑、姜宏轩担任音乐设计的豫剧《朝阳沟》首演于河南剧院。

  ●1958年4月中旬,周恩来、彭德怀等国家领导人在河南省军区礼堂观看《朝阳沟》。

  ●1958年六七月间,《朝阳沟》参加全国戏曲现代题材公演。

  ●1963年11月,《朝阳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该片成为戏曲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演出中,由魏云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高洁饰拴保娘,马琳饰二大娘。

  ●1964年1月1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朝阳沟》。

  ●1966年夏,《朝阳沟》曾到洛阳为亚非作家紧急会议演出。随着“文革”进入高潮,《朝阳沟》开始了长达10年的禁演。

  ●1977年年初,豫剧《朝阳沟》重返舞台。

  ●1982年,杨兰春创作了《朝阳沟》的续篇《朝阳沟内传》,由魏云、王善朴主演。

  ●2001年5月,老中青三代演员合作复排的新版《朝阳沟》进北京演出,轰动京华。

  ●2003年4月,由第三代演员徐俊霞、杨红霞、盛红林等复排的《朝阳沟》在北京演出。

  ●2004年,在江苏常州举行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朝阳沟》获得突出贡献奖,杨兰春获得个人突出贡献奖。

  毛主席接见《朝阳沟》演员

  省豫剧三团团长 汪荃珍:《朝阳沟》很难超越

  《朝阳沟》这一剧为河南豫剧的升华做出巨大贡献,过去大家只知道传统剧目,现代戏《朝阳沟》在那个年代能够鹤立鸡群很不容易,这是一批创作人员的心血。这出戏文本朴实,语言真实流畅,剧中的人和事就像身边的人和事一样,而且以王基笑为首的一批音乐创作人员也为该剧谱写下了优秀的旋律,使得《朝阳沟》的音符能够贯穿至今。

  在《朝阳沟》复排时,我曾尝试过二大娘这一角色,事实证明,马琳饰演的二大娘非常成功,很难超越,不仅她的语言、动作让我觉得有点距离,而且感觉我的生活基础和她相比也较差,毕竟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不一样了。如今接过豫剧三团的领导班子,站在成功巨人的肩膀上开展工作,虽有工作压力,但也有喜悦和荣耀,出外开会或演出,只要说来自河南三团——全国八大红旗院团、全国唯一一家只排演现代戏、用一条腿走路的院团,大家都会投来羡慕或称赞的目光。现在我考虑的是,在成功光环外,目前三团能否有新作品超越《朝阳沟》,演员出身的我知道,要达到这个目标,是要掉几斤肉的。

  著名文艺评论家 刘敏言:《朝阳沟》是部传世之作

  《朝阳沟》是豫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一面旗帜,自从1958年诞生,在演出舞台上经久不衰,可谓是现代戏中的精品力作,在戏剧史上留下了很光辉的一笔,称得上是一部传世之作。

  1958年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当时学术界、戏剧界都十分活跃,创作氛围十分浓厚,杨兰春用了七天七夜便创作出了《朝阳沟》。和《朝阳沟》同时期诞生的还有一批戏剧精品,如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吕剧《李二嫂改嫁》,沪剧《罗汉钱》等,因此《朝阳沟》可谓生逢其时。此外,生活给《朝阳沟》灌注了生命,使得该剧大获成功。它是编导杨兰春深入登封一个偏僻山村生活而来的,是有感而发的,杨兰春在生活中发现闪光的人和事,加上艺术创作,使得该剧散发着生活的光彩,银环、拴保、二大娘的形象好像就在你身边,让观众感到真切、可爱、可信。它反映的农村生活是那么真实可信,唱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员们也好像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演生活。剧中即使吵架也不是用尖刻的语言互相攻击,而是有着强烈的地域感、亲切感和幽默感。即使是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银环娘也不烦人,比如她有几句对白:“你是谁啊?”“我是老李。”“老外也不行。”非常风趣生动。提起《朝阳沟》,不能不让人怀念王基笑,现在听他设计的唱腔,感觉旋律仍然是那么美,《朝阳沟》的核心唱段,如“上山”“下山”“亲家母你坐下”等仍然深深刻在人们的心上,很多豫剧剧目的消失就是因为唱段流传不下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