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5版:朝阳沟
3  4  
PDF 版
沟里沟外A35
人情千秋在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人情千秋在

中原网  日期: 2008-04-03  来源: 郑州晚报  
    满头银发的高洁仍然和蔼可亲

  一部《朝阳沟》 传唱半世纪

  人才传三代

  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演员成为明星,让豫剧走向全国

  当年被《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登载的被毛主席接见的照片,高颂喜老师如今仍保存完好。

  《朝阳沟》融入他们的生活

  “巧真” 高颂喜:

  当年我蹭了主席一身油彩

  《朝阳沟》中的巧真虽然戏份不多,却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巧真的扮演者高颂喜今年已经67岁了,但她的性格仍然和当年的“巧真”一样快言快语,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提起《朝阳沟》,高颂喜首先拿出了当年他们和毛主席的合影,并讲了自己当年的一件“糗事”。

  1963年12月31日,《朝阳沟》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的亲切接见。平生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高颂喜心中的那份兴奋无可名状,当大家都在拍手鼓掌的时候,只有高颂喜双手一直情不自禁地碰着了毛主席的肚子,“毛主席个子高,我的头正好到他肚子那,我自己根本不知道我在碰毛主席的肚子,如果不是常香玉狠狠地拍我的手,我还在一直拍呢,当时兴奋得都傻了。”不仅碰到了毛主席的肚子,高颂喜还激动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毛主席,脸贴在毛主席的衣服上,由于没有卸妆,结果蹭了毛主席一身的油彩。多年以后高颂喜回忆起此事仍然兴奋不已,“下来后常香玉就说我,‘傻妞,你拍哪儿不中你拍毛主席的肚子’,当时我是真的不知道,后来这事就成为全团的笑话传开了。”

  在舞台剧《朝阳沟》里,“巧真”有不少精彩唱段,说着说着,高颂喜就现场给记者来了一段“刚才我把嫂子叫”,举手投足仍然如同当年那个小巧真。回忆起当初排《朝阳沟》时的情况,高颂喜仍然记忆犹新。排第一稿时马琳演银环,由于是边写边排,时间非常紧张,演“推磨”一出戏时都没试道具就直接上场了,结果她和马琳推成了脸对脸,谁也推不动磨,观众哄笑起来,机灵的高颂喜赶紧换个方向重新插上磨杠,急慌忙地唱“东方明,太阳升,天一大亮咱姑嫂来推磨……”

  高颂喜扮演的“巧真”虽然在舞台剧《朝阳沟》中有不少精彩唱段,但在电影《朝阳沟》中却只有一句念白——“当一个农业科学家”,对此,高颂喜丝毫没有怨言,“舞台剧《朝阳沟》两个半小时,电影只有一个多小时,肯定要删掉很多戏,虽然戏被删了很多,但观众仍然知道我巧真,就凭我要个没个、要样没样,挑不起大梁,有了《朝阳沟》,我才在观众的心目中有了一席之地。”

  如今退休在家的高颂喜仍然喜爱唱戏,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的戏迷天地里,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能听到她精彩的唱段,“现在我还是很受欢迎的”,言语间有着一份洒脱的自豪。

  “二大娘”马琳:

  银环最初本是她

  1996年,马琳因病逝世。说到马琳扮演过的角色,热爱豫剧的观众一定非常熟悉。除了在《朝阳沟》中扮演银环和二大娘外,马琳还出演了《李双双》中的李双双、《五姑娘》里的五姑娘等角色。

  “排《朝阳沟》时,最初是马琳演银环的,后来她提出来,自己个子偏高、体型大,不太适合演这个角色,可以让更适合的演员来演。”高洁回忆说,“事实证明,‘二大娘’这个角色很适合她。”说起马琳,“巧真”高颂喜仍然难以忘怀:“她性格大大咧咧的,我平时也是嘻嘻哈哈的,干什么事马琳都会叫上我。因为她长得漂亮,拍电影时导演一看说,这么好的形象干吗要化妆成大娘,改成二婶吧。所以电影《朝阳沟》里,把二大娘改成了二婶。”

  

  曲作者王基笑:

  豫剧革新第一人

  2006年12月5日,《朝阳沟》曲作者、省音协名誉主席王基笑因肺心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在沈阳去世,享年77岁。王基笑临终前留下遗言:“丧事从简,骨灰撒入丹东鸭绿江,报上登一小消息告知好友。”

  许欣告诉记者,王基笑是1955年从部队转业到豫剧三团的,当时他是音乐创作,许欣是导演,他们先后合作了《朝阳沟》《李双双》《红色的种子》等十几部豫剧现代戏。王基笑虽然是东北人,但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原父老。王基笑勇于创新,创作的《朝阳沟好地方》《洼洼地里好庄稼》《冬去春来》等经典唱段广为流传,堪称豫剧音乐革新的领军人物。他当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时,创办的黄河之滨音乐周,是河南省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和社会参与最广泛的音乐盛会。

  

  “银环”魏云:

  这个角色影响最大

  2007年12月5日,“银环”的饰演者魏云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1岁。在魏云的演艺生涯中,影响最大的数她饰演的《朝阳沟》中的银环,随着电影和电波传遍全国各个地方,魏云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导演许欣称,魏云的演唱韵味十足,清纯亮丽,激情奔放,表现细腻真切,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

  “我们几个,她最小,没想到她先走了。”高洁提起魏云仍然痛心不已。魏云的老伙伴们告诉记者,魏云在艺术上非常要强,也很有才华,虽然是个演员,但她能参与唱腔设计创作。而拴保的扮演者王善朴是和魏云合作最多的搭档,从1953年开始合作,一直到她离开舞台,他们基本上没分开过,王善朴痛心地说:“她以前还跟我说,我们多年合作是老同学老战友老搭档了,我们要合作到‘白头到老’,没想到她先走了,没有实现她的诺言啊。”而许欣也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电影《朝阳沟》中,由于录音师黄力加的艺术处理,银环的唱腔格外圆润动听,使得魏云的嗓音听起来更亮更宽了,对此魏云十分感激。1984年,黄力加出差到郑州,魏云专设家宴招待黄力加,并邀王基笑和许欣陪同,“魏云性格很内向,她专设家宴请人吃饭只有这一次。”目前,许欣正在整理魏云的资料,继编写《杨兰春传》后,准备再写一本《魏云传》。

  他们离开了《朝阳沟》

  “银环”魏云(左)和“拴保娘”高洁的剧照

  “拴保娘”高洁:电影版《朝阳沟》功不可没

  《朝阳沟》里那位慈眉善目的拴保娘几乎成为农村老太太的形象代表,而自从演了《朝阳沟》,高洁就成了“拴保娘”的化身。敲开高洁的家门,满头银发的“拴保娘”仍然是那么慈祥可亲。说到《朝阳沟》,高洁开始细细回忆起他们那充满激情的年代和朝夕相处在一起的老伙伴们。“其实当年没排《朝阳沟》的时候,‘拴保娘’这个角色就已经在老杨的脑子里成形了。他有一天递给我一张纸片,上面写着一段唱词,他说这是一个对党和毛主席有着深厚感情的农村老太太,对解放后山区的变化非常喜悦,边说边给我唱了一遍,后来排《朝阳沟》时我发现‘拴保娘’就是那个农村老太太。”饰演拴保娘时高洁只有24岁,正是青春妙龄,为何会饰演一个老太太呢?对此高洁笑着说:“我从17岁就开始演老太太了,当时团里马琳、魏云、兰芳的形象都比我强,就我比较适合演老太太。”对高洁来说,演出的剧目很多,但《朝阳沟》是对她影响最大的剧目,至今她到菜市场买菜,人们见到她还会喊“拴保娘”,甚至有人还会风趣地喊一声:“哟,亲家母来了。”

  高洁称,《朝阳沟》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电影版《朝阳沟》也可谓功不可没。1963年12月31日《朝阳沟》在北京演出完毕,第二天,她和《朝阳沟》的主演们才在北京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他们的电影版《朝阳沟》,也是在这一天,电影《朝阳沟》在全国开始发行。“我堂妹在新疆,当年她打电话给我说,她曾一天看了12场《朝阳沟》电影,越看越觉得亲。这出戏不仅让全国观众认识了我们这批演员,也让全国观众了解了豫剧三团,接受了豫剧,让这个地方戏剧种真正走向了全国。”

  王善朴、杨华瑞:《朝阳沟》外携手一生

  2007年春节前夕,78岁的王善朴和75岁的杨华瑞两位老师的金婚大喜,王全书欣然为他们题了贺词:“朝阳沟同台演出半世纪,好伉俪贡献豫剧五十年”,这是对他们风雨人生最好的诠释。谈及二人的相识、相恋,王善朴老师说:“我们是在排演《小二黑结婚》时走到一起的。在剧中,我扮演‘小二黑’,杨华瑞扮演‘二黑妈’,编导杨兰春老师要求演员要培养角色感情,为了培养‘母子情’,我们互相关心照顾,最后培养出了‘夫妻情’。1958年,剧团排《朝阳沟》时,我29岁,杨华瑞26岁,我们的孩子都有了。”

  从艺近50年来,这对恩爱夫妻共同出演了多部豫剧,不过,用王善朴的话说,“她演啥都比我长一辈”。在《小二黑结婚》中,王善朴演小二黑,杨华瑞扮演二黑妈;在《刘胡兰》中,王善朴是解放军连长,杨华瑞演刘胡兰的母亲;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王善朴演地下工作者杨晓东,杨华瑞又成了杨晓东的妈。而如今,已经79岁的王善朴已不再青春年少,当他和杨华瑞携手出行时,人们往往都能认出“银环娘”,却已不识“拴保”了。

  重温《朝阳沟》,王善朴说心里很热乎,他一直不明白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干什么,为此在农村找了位回乡知识青年“拴保”的原型,两人成为好朋友,至今他和这位原型还有联系,而从这位朋友身上,他真正理解了“拴保”,“他是我的偶像。我一直记着他母亲送他上学时说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毕业后回来给咱村记工分。’这成为拴保回乡为农民服务、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杨导有句话我一直记得,就是‘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亲自种花,实在没有时间仍要走马观花’,现在豫剧三团每排新戏,仍然要到接近剧情要求的地方体验生活,每次演员们都会有收获。”

  王善朴还告诉记者,《朝阳沟》的全体演职人员都把这个戏、把戏曲舞台,看成了最神圣的事业,“舞台就是殿堂”。就连一位道具师傅都对工作极其认真,严格看管着当年的道具,使其保存得至今仍然能用,在复排《朝阳沟》时,剧中的一些小道具,如银环挑水用的扁担、水桶,背的书包,锄下来的麦苗,还有老支书的烟袋等,还都是原来剧组制作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