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
郑州晚报 郑州市博物馆
联办
改革开放
30年
李大妈收藏了不少粮票、油票等。
□晚报记者 董占卿/文 王银廷/图
本报讯 “一看到这些粮票、油票和购货券,就想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队购粮的场面。”昨日下午,家住西环湖新园小区的李素英大妈拿着50多张粮票、油票、购货券等激动地说。
粮票、油票和购货券记录着一个年代
昨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西环湖新园小区,远远就看到李素英大妈在小区门口等着。刚一见面,李大妈就把一沓粮票、油票和购货券递给记者。李大妈说,这些粮票、油票和购货券已经跟她30多年了,一看到它们,就想起了那个物资不富有的年代。那时,她住在水工机械厂,在门市部上班,负责给市民称粮面,每天都看到拿着粮票前来领面的市民,排了很长的队。“一天下来,我的胳膊酸得都抬不起来。”李大妈笑着说,现在好多了,物资非常丰富,要啥有啥。记者看到,李大妈存放的粮票有全国通用的,有河南省通用的,有仅郑州市通用的。时间最早的是1965年的全国通用粮票,面值伍市斤,时间最近的是1991年的全省通用粮票,面值25公斤。
市民那时买肉专挑肥的
李大妈还说,那时根据规定,每人每月仅分到半斤肉,而前来买肉的人,专挑肥肉买,这样回家可以炼油,肉渣可以做菜或做肉包,家人都抢着吃。瘦肉总是卖不过肥肉。而现在,市民专挑瘦肉买,好吃,不腻。“那时的油,也没有选择的余地,门市部有什么油,市民也只有买什么油。”李大妈说,发油票时,开始是每人每月半斤油,有时又变成了二两,现在想想,“也不知道我是怎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