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毒大米”……问题食品见诸报端后,你会再相信你餐桌的安全吗?餐桌的信任危机已经波及整个社会。那么,作为全国蔬菜肉类大省的省会城市、全国食品中转地的郑州,怎么应对?
经过五年的努力,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检测监管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制等一系列措施,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被农业部称为“郑州模式”,并获得了由农业部、司法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节目主办的“共铸诚信——维护农民消费权益特别贡献奖”。不但保障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餐桌前,加固了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晚报记者 王战龙 杨新民/文 白韬/图
王大娘的“心病”——
吃的是否安全
“这黄瓜是从哪进的?有没有喷农药?有没有用特别的添加剂?……”王大娘做了几十年饭,是家里的“御用厨师”,但近些年来,她却发现她这个做饭的行家里手竟然不会买菜了。
每次买菜就像一场考试,她都会就蔬菜的安全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虽然菜贩一再承诺蔬菜没有任何问题,但仅凭一句口头承诺,依然无法解开王大娘的心结。
她经常回忆起年轻时候关于食品的记忆,自家的菜园子,顺手摘下一根黄瓜或者一个西红柿,洗洗就吃。而现在,很多蔬菜水果都是化学物质催生的,尤其媒体时不时地对一些农药残留超标食品进行曝光,让王大娘买菜作了难,她急需一个答案解除心底之忧。
那么,究竟郑州市场的农产品是否合格,政府如何确保老百姓餐桌安全,王大娘决定亲自“考察”一下郑州市场农产品从地里到餐桌的全过程。
王大娘集贸市场“考察”蔬菜合格准入证
纬四路农贸市场——王大娘平时买菜、买水果的地方。
“您老今天想吃什么菜啊?今天的菜可都是相当新鲜啊!看看这刚进的西红柿,您看喜欢不喜欢?”刚走进市场,第一个商户就主动和王大娘打招呼,王大娘买菜的挑剔,商户们也都早已领教过。
而今天,王大娘也是有备而来,“我说小张,你的菜都是从哪里进来的啊?有没有合格证啊?”见大娘发问,商户小张赶忙回答:“您老放心啊,我的菜都是有质量保证的,您看我这标识牌,再给你看看我这合格准入证。”
顺着小张的指引,大娘看到他摊位上方挂着的标识牌,上面清楚地标注着菜系、产地、进货渠道、单价、检测结果:“上海青、郑州、刘庄、1.5元、合格”,标识牌的右边贴着一张合格准入证。“看到了吧,我这菜可都是有保证的。”
大娘半信半疑地点点头,接着问:“那你们卖的这些菜,都在哪检查的啊?”小张忙指着市场里面一间屋子解释道:“您看见那儿了没,郑州市农业局驻市场质量安全检测室,那有专门负责检测的人员,每天都要进行检测的。”
王大娘推门走进市场检测室,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进行蔬菜样本的检测,大娘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耐心地讲解,市场检测室是郑州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定点“侦察兵”,每天都要对进入市场的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进行检测和随机抽查。“我们每天对每个商户都进行检测,确保合格之后发给每户合格准入证,商户才能进行买卖。现在所有市场都有固定的质量安全检测室,我们的检测渗透到每个角落,不会疏忽的。”
到此,王大娘对市场的食品安全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她却对刘庄这个地方产生了好奇,因为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都来自刘庄批发市场。
王大娘蔬菜批发市场“考察”把关监测
一进入刘庄蔬菜批发市场, “郑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刘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巨大的广告牌直扑王大娘视野。该市场兴建于2002年底,是郑州乃至中原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集散地,南菜北调,北菜南运,东西结合的中转站,购销产地几乎覆盖了国内的每一个省份。
王大娘发现,整个市场一个进口一个出口,每辆装载蔬菜的车进入必须先登记,然后抽查样本。在市场入口处,设有郑州市农业局驻市场检测室,出口处还有市场进行自检的检测室。
检测室内,工作人员将辣椒、芹菜等蔬菜样本放入一个小机器里,15分钟后,机器出来一张纸条:芹菜,抑制率2%;花菜,抑制率3.99%……
“农残抑制率是模拟农药对人体酶抑制作用所产生的反应程度的标准,抑制率越高,农残超标越严重,超过50%是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个机器主要针对有机磷和氨基钾酸酯的检测,是国内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只需要15分钟取样结果就会有检测数据出来。检测合格后,发放安全合格证,商户才可以进行批发交易。
市场入口的墙上挂着“郑州市农产品市场准入检测结果公示栏”,郑州市农业局驻市场的工作人员张彦军告诉王大娘,所有的检测结果都在这公示,省内的、省外的,一目了然。南至海南、昆明、广西、福建的蔬菜都有记录。
张彦军说,市场工作的步骤十分严格和规范:第一步,门口把关,取样;第二步,送检,15分钟出检测结果;第三步,合格通行。市场自检和执法抽检同步进行,“如果检测不合格的,采取复检措施,如果复检也不合格的,那就当场查封并进行无害化销毁。”经过这几个步骤,刘庄市场的蔬菜合格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
王大娘对于刘庄的“考察”心中有了满意的答案,接下来她来到目标的下一站——郑州蔬菜的种植基地:毛庄。
什么是食品安全“郑州模式”
所谓食品安全“郑州模式”,即建立“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严把“三关”:严把源头生产关、严把批发市场入市关、严把市场检测关;实行“四制”:基地检测通报制、农产品销售摊位(柜台)公示制、抽检督察制、市场准入制。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控,确保安全。
王大娘蔬菜基地
“考察”绿色种植
驱车近半个小时,颠簸几何,王大娘来到郊外黄河边上的“花园农业观光园”,和想象中的种植基地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大花园。井字形道路,每个方块形的地域都有不同的种植品种,简易竹木结构大棚、焊接钢结构大棚、平顶遮荫棚等各种大棚的搭配相得益彰,空气中充满了乡土气息,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这是毛庄种植基地吗?这不是花卉市场吗?”王大娘满脸惊奇。
跟随工作人员,王大娘进入一种植黄瓜的大棚,一人多高的藤上一排接一排地生长着成熟和半成熟的黄瓜,油绿可人。
“这里棚室采用高温消毒、防虫网、橙黄板防蚜、悬挂防虫灯等物理防治方法和利用天敌防治的生物防治方法,基本上不用农药,肥料也都是生物肥!”工作人员很认真地向王大娘介绍着。
园区蔬菜生产采取“统一种植计划、统一种子(种苗)供应、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销售”,每个大棚都有严格的生产流程,并记录在册。
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王大娘笑了,困扰她许久的心结就此解开了。
食品安全“郑州模式”
成全国榜样
其实王大娘并不知道,2002年郑州就已经开始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并形成了一套规范性的流程。农业部2007年对全国37个城市进行了3次例行监测和2次监督性抽查,结果显示,郑州市蔬菜平均合格率98.2%,畜产品和水产品检测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三类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均在95%以上,并列全国第一。
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餐桌构筑了一道“防火墙”,郑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法被农业部称为“郑州模式”。
2008年3月23日,在农业部、司法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节目主办的“共铸诚信——维护农民消费权益特别贡献奖”中,经推荐入围,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组委会最终确定全国9家单位、个人获奖,郑州市农业局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市级农业局,以125万张公众投票名列第一位。
■链接
郑州食品安全大事记
●2002年,成立“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编制50人,聘用155名下岗职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进驻市区101个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2003年,郑州市政府把“启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发布农产品质检日报”列入十件实事之一,出台了《郑州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
●2004年,出台《郑州市猪肉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郑州市水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郑州市蔬菜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郑州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2005年,郑州市政府把“解决好农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和放心水产品问题”列为二十件实事之一。
●2005年10月,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2006年9月,河南省人大批准了《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部分内容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2007年,出台《郑州市水果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
●2008年,即将出台《郑州市禽蛋、禽肉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