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郑州民生
3  4  
PDF 版
火车站迎来客流小高峰 日均发送旅客8万人次
清明节1万人拜炎黄二帝
清明回乡祭奠亲人 忙中出错未锁店门
免费开放三年 郑州博物馆期待“破茧成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免费开放三年 郑州博物馆期待“破茧成蝶”

中原网  日期: 2008-04-07  来源: 郑州晚报  
  资料图片
  2004年7月1日,郑州博物馆在全国率先扛起免费开放大旗,将免费送到了市民面前。“免费开放”目的是让公益文化回归本位,然而门票收入的归零,能否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免费开放是否对展览的质量有影响?郑州博物馆如何应对系列问题?本报记者走进郑州博物馆探寻免费开放3年的背后故事。晚报记者 王战龙 孙慧/文 张翼飞/图

  免费开放推动的公益文化回归

  “从7月1日起,郑州博物馆将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2004年6月,一条普通新闻因为“免费”二字,迅速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小学教育科研论坛》一老师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带更多的学生来博物馆参观,让他们了解中原文明的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但是,来一次博物馆了解的东西毕竟有限,可是来得次数多了,费用会使一些家长承受不起。现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对于贫困家庭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让他们能体会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享受同龄孩子接受教育的同等待遇。”

  “免费开放”结束了“凭票入场”历史,郑州博物馆成为全国第一家常年免费开放的省会城市博物馆。

  郑州博物馆馆长张巍回忆,当时实行免费开放目的是:一、让公益性文化场馆回归“公益性”的本位,保障社会公众对文化权利的享受;二、以免费开放为肇端,探索一条创新公益文化运行机制,增强文化事业自身的发展动力。

  免费开放背后的双效益博弈

  “免费开放”给公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使公益性本位得以回归。然而作为博物馆,当门票缺失后,怎么能保证场馆正常运行?是否影响展览的质量?

  “博物馆当时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张巍说,免费开放后,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人流量急剧增加,博物馆在旺盛的人流中看到了商机。

  “人流等于商流”,郑州博物馆制定了一条事业促产业、产业带事业的发展之路。通过和媒体联姻,吸引企业赞助,开发文物复制衍生品、纪念品等文化产品,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单位的运营能力。

  3年来,郑州博物馆克服资金不足等多种困难,累计举办各种展览36个,特别是“红旗渠精神展”、“郑州建设成就展”等一批精品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3年来,累计有近80万观众走进郑州博物馆,年均观众量近30万人次,比免费开放前翻了一番。同时,郑州博物馆还积极开展社会共建、社会巡展工作,先后到学校、部队、社区等巡展100多场,使博物馆的服务不断向社会延伸。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升级改造,期待破茧成蝶

  当国内博物馆免费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时,郑州博物馆似乎沉寂了。这是为何?张巍的回答是:“升级改造,期待破茧成蝶!”

  她说,郑州博物馆原有基本陈列自1999年开放后,展示形式简单,内容上对近年来郑州地区新的、重大的考古发现和考古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反映,加之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等,越来越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为此,郑州市委、市政府对博物馆提出了基本陈列和整体服务功能调整提升的要求,并下拨了1000余万元专项改造资金。

  那么新陈列将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呢?

  张巍介绍,新的基本陈列以《古都郑州》为主题,选取郑州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夏、商、周三代文明为主线,着重表现郑州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国家诞生和早期都城的发展、演变等方面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新陈列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内容上采取断代叙述的形式,重点表现郑州在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精华;大型壁画、雕塑等艺术品的出现,使陈列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多媒体、幻影成像等多种高科技展示技术的应用,使陈列更具互动性;设计精美、信息量丰富的展示图板,使陈列更具理解力;展厅公共空间功能的提升,使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和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更具人性化。

  “博物馆免费开是政府执政为民、服务于民的宗旨和理念的具体体现。改造完成后的郑州博物馆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免费开放,并将以更优秀的文化产品为公众提供更优秀的服务。”张巍说。我们期待着这只美丽的蝴蝶早日破茧而出,在中原大地翩翩起舞。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